第642章 預相(第2/3頁)
章節報錯
趙瑗紅光滿面,喜不自勝。
他自登基以來,連成幾樁大事,儼然一派中興之主的氣象。
作為四海之主,他之追求還有什麼,不就是名垂千古。
如今又傳來這樣的好訊息,登基才一年有餘的年輕天子,當真是心花怒放。
只是,在大臣們面前,他必須得沉穩莊重,喜怒不形於色。
於是,趙瑗收斂著情緒,平靜地道:“監國將賞賜一事,要求由朕作主。
如今朕還在歸程路上,而賞功不可怠慢,這楊沅乃靈壁大捷之首功,眾卿以為,朕該如何賞他?”
當下,伴駕眾大臣便群議起來。
伴駕的大臣都是和皇帝政治立場一致,主張對金強硬的。
而楊沅的大捷,就是為他們的立場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他們也是不吝於對楊沅的封賞的。
這也正是趙瑗緊急召見伴駕眾臣商議此事的緣故。
先與這些大臣達成一致意見,回到臨安時如果有阻力也會小了許多。
楊沅立下了莫大的軍功,但他又不是武將,那給他最好的賞賜就是從爵位上找補了。
宋朝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從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然後是伯、子、男。
楊沅現在是開國侯,便有些人提議,晉封開國縣公,但又有人認為年初剛剛封他為開國侯,一連兩晉其爵,似乎有些不妥,不如等過了年再賜封,反正還有兩個多月就過年了。
可是,又有人覺得如此大功,只升一級爵位會寒了功臣之心,建議賜爵為開國郡公。
雖說大宋的爵位不太值錢,不僅一代而除不能世襲,而且有了賜爵也只是多領一份俸祿,但眾臣子還是比較謹慎的。
倒不是他們覺得以楊沅的功勞不配,而是覺得楊沅太年輕,升爵的頻率也太頻繁。
如果頻繁加封,你讓其他大臣們怎麼想?
這是把楊沅架在火上烤了,他們其實也是出於對楊沅的愛護,不想楊沅有“木秀於林”的危險。
但,同為大臣,他們才會有這種考慮,身為天子,趙瑗的想法當然與他們不同,也不可能產生與他們一樣的想法。
眼見眾人只議爵位,而且非常謹慎,趙瑗聽了半天不得結果,心中便不耐煩起來。
於是,趙瑗清咳一聲,打斷眾人道:“楊沅才學出眾,允文允武,只是放在臺諫的位置上,不能發揮他全部的才能。朕以為,可以給他挪挪位置了,眾卿以為呢?”
一聽官家指明瞭方向,還沒對楊沅的爵位議出個章程的大臣們馬上又轉了方向,開始議論讓楊沅去哪個衙門做官。
趙瑗這才露出滿意的神色。
在趙瑗原本的打算中,是想培養楊沅做一個孤臣的。
都察院,就是楊沅的盡頭。
趙瑗打算讓楊沅在臺諫系統一直做下去,最終取代朱倬,成為臺諫首官。
臺諫官的升遷與任免,是宰相都不能干預的,相當於獨立於朝廷系統的檢察系統,那將會成為他手中最鋒利的一口刀。
而楊沅之前所展現的能力與勇氣,也和這個定位非常般配。
但,現在趙瑗不捨得了。
如果楊沅只有不畏權貴、嫉惡如仇、果敢剛毅的能力和品質,讓他在都察院一直穩紮穩打,直到成為都御史,替他監攝百官,挺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