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對症下藥(第2/5頁)
章節報錯
很多官員們,你不能說他們毫無私心,但也確實不是所有決策,一味只為自己私利打算的。
況且,恩蔭制度對於這些高官們來說,本就屬於一個雞肋的選擇。
因為恩蔭選官沒有晉升機會,它的上限最高就是七品。
所以這些高官極少願意讓自己的子侄走恩蔭之路。
哪怕是一時考取不了功名,暫時以恩蔭入仕了,他們也依舊要求子侄不懈學習,以求取功名,否則終非正果。
因此,裁汰冗濫的事阻力主要來自下邊,上邊全都贊同,也就積極推行了開來。
這時候,還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南宋的冗官現象比起北宋末年時,其實要輕微的多。
畢竟汴梁被金人攻佔,皇室都被一窩端了,那些大臣又能跑掉幾個?
南宋朝廷,等於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到現在為止,它的冗官現象還不是特別嚴重,並且主要集中在臨安地區。
這樣一來,趙瑗以臨安為試點,進行裁汰改革,一旦成功,也就等於在全國取得了成功。
改革實施後,第一批就罷逐了青吏三百多人,朝廷百司各個衙門裡只領俸祿不幹活的冗官七百多人。
這些還只是嚴重不符合留用條件,根本無需仔細勘篩,就屬於完全不合格的人員。
不過,趙瑗本以為裁撤的青吏會比較多,畢竟官員應該比吏員更符合常理。
結果……這一次,吏員只裁了三百多,裁撤的冗官卻有七百多人,竟然比裁汰的青吏多了一倍還不止。
這倒是讓趙瑗對於大宋的冗官現象之嚴重,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官員竟然比吏員還多,動口的比動手的更多。
衙門裡一個一個的全是官,幹活的卻沒幾個,簡直是豈有此理。
再想到大宋名目繁多的俸祿待遇,除了正職俸祿之外,還有匹錦、職錢、祿粟、增給、公用錢、給券等諸多名目發放的錢財。
而這些冗官,也都在享受著這些待遇,一向忠厚的趙瑗也不禁發起狠來。
他對趙璩道:“璩哥兒,你幫為兄記著,等裁汰冗濫官吏的事情順利完成之後,朝廷就要著手改革支出冗濫的問題,糜費甚巨啊!”
……
楊沅是在放衙回家的路上,接了樊舉人上車的。
牛車駛過一個路口,早已等在那裡的樊江便一貓腰,趁著車行緩慢,進了車子。
他現在還在臨安府任職。
楊沅剛剛調去都察院,如果每到一個地方,就把自己人馬上調過去不太妥當。
而且樊舉人起點太低,去了都察院的話,連個監察御史都做不了,還不如留在臨安府。
在這裡他職低而權重,臨安府的大事小情,都瞞不過他的耳目,而且還都能插上手。
楊沅坐在車中,問道:“事情辦的怎麼樣了?”
樊江興奮地道:“進展非常順利!”
樊江就把這些時日以來,國子監、太學、武學諸學子們就張宓一案的判而不死,繼而上溯根源的事情對楊沅介紹了一遍。
學生們引經據典不斷“考古”,發掘出許多對士大夫階層“法外開恩”的案件。
透過這些案件,他們確信,正是因為這種不合理的規矩,使得許多官員貪贓枉法肆無忌憚,沉重打擊了朝廷律法的威嚴,使得百姓深受其害。
臨安府一連出現的幾任貪官,諸如張澄、曹泳等人,斑斑劣跡,難以盡數,可最終呢?
他們都將家產轉移,然後罷官為民,亦或貶官地方,就算是受到了懲罰。
這和太祖、太宗時候、真宗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時貪贓枉法嚴重的官員哪個不是死刑。
等等,太宗?真宗?
不是說太祖皇帝立過誡碑,勒令後代皇帝“不殺士大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