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四件事,趙瑗都是做成了的。

裁汰冗濫,他順利完成了。

軍制改革,他也順利完成了。

閱兵方面,他曾在五年內舉行了三次大閱兵,他還調整了將領的選拔標準和選拔途徑,使得宋軍的戰鬥力較之從前大為提高。

縮短宰相任期這件事,他也做到了,因為在縮短宰相任期的同時,他還分潤了一部分宰相的權力給執政。

這樣一來,不但進一步減小了宰相的影響力,也使得縮短宰相任期的改革進行的非常順利。

因為宰相自己是不方便為了保證他自己的任期更長而跳出來據理力爭的。

士大夫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太過偉光正了,這種“人設”在給了他很多好處的同時,反過來也變成了他的一種束縛。

他想反對,就只能藉助於他人之口。

但是,執政可以掌握更多的權力,他為什麼要支援延長宰相的任期呢?

當然,在本來的歷史上,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集中發生在二十多年後。

那個時候,正是趙構去世的時間。

也就是說,他熬了二十多年,忍了二十多年,直到把趙構這個高壽的“婆婆”活活熬死,他才真正的能夠大展拳腳。

士大夫們有他們的人設,有他們的“偶像包袱”,趙瑗也一樣。

趙瑗的“至孝人設”,給他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同樣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束縛。

可是現在不同了,趙構走的很倉促。

趙瑗的改元之年,又接連迎來了金國的示弱,新金的親近,還有高麗的臣服。

他這個孝子頭上不僅沒有一個太上皇壓著,個人威望也達到了頂點,因此要推行這幾件事便不再為難。

趙瑗打算在他去成都之前,就把這幾件事做好。

作為一個年輕的天子,他最大的追求,就是作為一個帝王,能在史書上留下他的豐功偉績。

這些事情得以成功推動,他就是有為之君,他自然不願假手於人。

所以,在朝廷上因為張宓案,把不同立場、不同心思的官員紛紛拉下場的時候,趙瑗也開始了他的改革。

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四件事中最困難的一件事,就是縮短宰相任期。

但是如前所述,趙瑗先接見了眾執政,參知政事湯思退、張浚、陳康伯,陳俊卿聽了官家的改革意見之後,一體表示贊成。

這其中陳俊卿是新晉的宰執。

他原是趙瑗做普安郡王時的王府教授,等於是趙瑗的一位老師,在宰執中資歷最淺,卻是趙瑗的鐵桿。

現如今,兩位宰相皆為保守派,但執政之中,除了一個湯思退,其他三人都是主戰派。

能夠忠實貫徹趙瑗意志的力量正在增強。

得到眾執政的支援之後,趙瑗便召開了御前會議,公開了他對於宰相任期改革和權力劃分的意見。

一、縮短任期,以法律的方式明確下來,最長不超過五年。

二、分潤權利,將本屬於宰相的部分權力,劃分給執政。

實際上因為各種緣故,宰相任期超過五年的人還真不多。

很多宰相任職從幾個月到三四年不等,任期過長的本就沒有幾個。

任期長的比較有名的,唐朝時候有個李林甫,宋朝時候有個秦會之,恰巧都成了反面典型。

如今皇帝同意,晉王同意,執政們擁護,沈該和魏良臣兩位宰相年紀又大了,本也幹不了幾年,爭執心不強,且也不便相爭,所以這最難的一關,解決的非常順利。

在對宰相任期做出改革,權力也重新劃分之後,趙瑗就進行了第二件事:裁汰冗濫。

這一點,倒是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因為冗官問題,是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不只一個朝廷大員曾大聲疾呼,痛陳利害,建議裁汰冗員。

比如宰相魏良臣,他就一直堅持認為冗官現象太過嚴重,恩蔭濫賞也太過嚴重,因此一直呼籲應該予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