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妙筆如花(第5/5頁)
章節報錯
所以大理寺的筆桿子們還得分心出來,抗辯刑部的質問。
而對於第二條和第三條,都察院也自有解釋,三家掐起了羅圈架。
這時禮部不甘寂寞,也插手進來。
禮部是站都察院的,但是司法的事情,本來是輪不到禮部出頭的。
不過你們既然都在拿孝道說事,那能把我禮部拋到一邊兒嗎?
所以,禮部堂而皇之地殺入了戰團。
“臨安小報”寫的飛起,原有版面已經不夠用了,居然開了增刊。
這個時候,都察院衝在最前沿的,是榜眼蕭毅然和探花盧承澤,狀元楊沅忽然又神隱了。
但是因為三方辯論之激烈,各方都忽略了他。
既便偶爾有人想起他來,也認為是因為他與張宓眾所周知的恩怨,為了避嫌,才脫身事外。
這倒是讓大理寺和刑部鬆了口氣,因為他們都認為,楊狀元的一支妙筆,比蕭榜眼和盧探花加起來還要犀利。
如果楊沅也出面,那就更加招架不住了。
而楊沅這段時間實際上正在籌謀著另一件事,他如今怎麼可能手上就只一件事,了結一件再辦一件。
趙瑗打算去巴蜀一帶巡幸,這在大宋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行為。
皇帝一旦成行,對於金國和西夏來說,必然會有一番解讀。
要讓對方做出什麼樣的誤判,這就要對巡幸過程中做些什麼進行巧妙的設計了。
其二就是,皇帝避開臨安這個風口,是出於謹慎原則,留下一個可以收拾殘局的人。
所以,趙瑗不在臨安期間,副皇帝閣下可以幹些什麼,可以幹到什麼程度,給官家預留哪些釦子,一旦事不可為時,好讓他及時回來收拾殘局,這些都要預先進行設計。
所有這些,都要考慮到宋國與金國、西夏三方的關係和力量對比。
還要考慮大宋內部涉及的各方勢力,這些派系勢力的立場、實力,其領袖人物的性格可能產生的反應等等,都要考量在內。
所以,不是僅僅擅長危機公關手段,就能解決好的。
楊沅在此過程中,頂多是利用他所擅長的東西,從常人不太容易考慮到的角度,去進行技巧設計。
至於朝堂上三法司的爭執,以及越來越多赤膊下場的官員們之間的激辯,楊沅渾不在意。
他在等,等國子監和太學的學生們砸破這口醬缸,揭開“不殺士大夫”的遮羞布。
國子監和太學加起來兩千多名學子,這還不包括國子監下設的武學的幾百名武舉。
他們雖然是武舉,可也都是要學文的,如今自然也加入了對於“不殺士大夫”這一律條上沒有,實際上卻在執行的國策的討論。
而且,他們將來成為武官,是不受這一潛規則庇佑的,所以反應尤其激烈。
這兩千多名學生,只是在校的還沒有畢業的學生.
他們還有學長呢,還有沒有考入國子監和太學的老同學呢,這個面兒就擴大的太多了。
楊沅正在等著他們充分發酵,他們現在還僅限於在校園之內的學術上的討論。
當他們走出校院,上書言事,干涉不平的時候,現在朝堂上正在爭論的話題就不足為道了。
那時才是楊沅集中全力,發起總攻的關鍵時刻。
而現在,他正在協助皇帝和晉王,以及兵部和樞密院,策劃這幾件事情:
一、縮減宰執任期,避免久居相位者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
二、裁汰冗濫,先從臨安府試點,罷逐青吏(州縣職役)、裁汰冗官、限制恩蔭官的數量。
三、軍制改革,推行義兵制,調整武官選拔標準,考核現有武官。
四、等皇帝從巴蜀歸來,於臨安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