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大登科繼小登科(第4/7頁)
章節報錯
……
左配殿裡,貢士們排隊打飯。
別以為皇宮大內的賜宴就會如何的豐盛。
像這種場合,賜宴只是一種榮耀,吃的就是古代的快餐。
右配殿裡的大臣們吃的也是這玩意兒——泡飯。
宋朝的泡飯,是把涼了的米飯用熱水一泡,再加些青菜一拌就成了。
臨安城的小飯館裡,大都有賣這種泡飯。
宮裡的手藝,可也沒見比民間強多少,估摸著都是御廚指揮自己的小徒弟弄的。
反正誰也不會因為泡飯不香就向皇帝告狀。
吃飯的時候,從坐位就能看出壁壘分明瞭。
右配殿裡,主戰的大臣和主和的大臣,坐的位置就有一定的距離。
左配殿裡的貢生,也是一般無二。
楊沅身邊聚集的,都是主戰的貢士。
大家立場相同,便天然有一種親近感。
主戰的貢士中,楊沅名氣最大,大家自然以他為中心聚集到了一起。
另一邊主和的貢士們也是相似的局面。
同科進士,謂之“同年”。
有了這種老同學的關係,天然就是這些官場新貴之間的一種粘合劑。
然而因為“同道”與否,這一百五十七個“同年”,在正式踏足官場的那一場,就已涇渭分明瞭。
未時到了,“涇、渭”重又合在了一起,在集英殿前站定。
官家選戰還是選和,楊沅是狀元還是三甲,在這一刻,都該明朗了。
……
如果是隔日放榜的話,這些貢生們頭一天參加完殿試,需要先領一張號紙,相當於皇宮大內的出入證,次日再從和寧門進皇宮。
如今新天子一切從簡,當日就出結果,這步驟就省了。
唱名賜第舉辦儀式的地點,其實並不在東華門。
東華門外唱名的說法,實際上是因為放榜和向外界傳出榜單的地方是東華門。
因而才有了“東華門外唱名”的說法,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東華門外揚名”。
真正的唱名地點,一般來說,就在舉辦殿試的地方。
大宋最初科舉考試的時候,一共也就中十幾二十多人,那時是由皇帝唱名的。
如今每科至少一百五六十名進士,所以皇帝親自唱名的也就只有入選一甲的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個人了。
集英殿上,皇帝、晉王、宰執、六部、三品以上眾大臣,俱都分列左右。
這一次,除了皇帝和晉王,大臣們就沒有座位了,俱都是肅立站班。
殿外,則是等著傳召的新科進士們。
集英殿上,首相万俟卨從殿試官張孝祥手中接過三鼎甲的名單,微微陰沉著臉色,上前進獻給官家。
看那樣子,他顯然是已經知道三甲名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