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裡喝茶的百姓聽得津津有味。

“真的假的?王爺真去請教趙老頭了?”

“那還有假!我鄰居就在工地幹活,親眼看見的!王爺對趙老爹客氣著呢!”

“哎,這倒是稀奇,當官的能聽咱們老百姓的?”

“這王爺,好像跟以前那些官兒不太一樣……”

“聽說挖渠的時候,那些阿詩勒部的兵也跟著幹活,跟咱們漢人兵一起扛沙袋呢!”

“可不是嘛!我二舅家的兒子就在那隊裡,說剛開始還互相瞪眼,後來一起挖泥,摔了幾跤,反而不彆扭了,還能比劃著說兩句呢!”

類似的議論,在街頭巷尾,在集市酒肆,迅速傳開。

故事的版本越來越多,有的說周允是文曲星下凡,懂奇門遁甲;

有的說趙老頭其實是隱世高人被王爺慧眼識珠,還有的說那暗渠裡發現了寶貝……

但核心的意思沒變,是端王爺尊重人才,而且在他的治理下,漢人和阿詩勒部人似乎也能和平共處一起幹活。

相比於之前“大軍壓境”帶來的恐慌,這個故事像一股暖流,悄悄安撫著城裡躁動不安的人心。

人們看那些巡邏的阿詩勒部士兵,眼神裡的畏懼和敵意,似乎也淡了些。

趙老頭和他那幾個老夥計,一下子成了城裡的名人。

走在街上,都有人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喊一聲“趙師傅”、“李師傅”。

幾個老頭子腰桿挺得筆直,臉上滿是紅光。

府衙內。

陳默向周允匯彙報了城裡的輿情。

“……主公,現在城裡都在傳您請老工匠治水的事。柳先生這手筆,效果顯著,百姓的恐慌情緒緩解了不少,對咱們的認同感也強多了。”

周允正在看一份城防圖,聞言抬起頭,臉上沒什麼波瀾。

“柳逸塵做的?”

“是,屬下看他昨天在工地那邊記錄,今天城裡就傳開了。”陳默答道。

周允手指在地圖上某個點敲了敲:“告訴他,故事可以講,但度要把握好。“

“是!屬下明白。”陳默點頭,“主公是擔心太過渲染,反而讓百姓放鬆警惕?”

“民心可用,亦能覆舟。”

周允放下手裡的城防圖,站起身,踱步到窗戶邊,目光投向城西挖渠的方向。

“主公,暗渠挖通了,接下來……”

周允收回目光,轉過身看著陳默:“挖通只是開了個頭。裡面的淤泥要儘快清出來,渠壁該加固的地方要加固,還有出口,得按我們之前說的改。”

他走回桌邊,手指在地圖上那條代表暗渠的線上點了點,然後移到城外南邊,代表王有誠大營的標記上停住。

“吩咐下去,城頭上的守備再加一倍人手,晚上巡邏的哨子要更密些。”周允的聲音不高,但很清晰。”

“還有,告訴趙老頭他們,暗渠裡面清淤的速度要再快!。我要那條道盡快能走人。”

陳默心立刻低頭應道:“是!主公!屬下這就去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