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戰可以說是華夏第一場有記載的大規模的戰爭,對華夏統一的程序有重要的意義,是黃帝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的一次生存地擴張戰爭,阪泉之戰的發生時間約為公元前26世紀。當然阪泉之戰更多是後世對於古代的一種記述,具體而言更多的是炎黃兩個部落透過不斷發展而發生的衝突,最終引起的對生存空間的爭鬥。因為過於久遠,無法對其中的主要過程進行詳細描述,在古文中,有神話色彩在其中。

戰爭背景

這個時代中,不得不提到,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五帝也有不同的意見,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後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後增補黃帝公孫軒轅(也稱姬軒轅)等五位上古帝王作為“五帝”。

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中華世界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艱難。這時,偉大的各種神祇人物,應運而生,就是首領。就在三皇之後,又經過漫長的若干年代,陸續出現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

神農氏是五氏出現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神農氏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裡的反應。因此他親嘗百草,以辨別藥物作用。並以此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教人種植五穀、豢養家畜,使中國農業社會結構完成,神農氏的出現結束了一個時代。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稱神農部落。

要說起阪泉之戰,首先要介紹一下炎帝和黃帝兩人。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實際上就是神農氏的後代。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熟悉用火而得到首領的位置,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當然古代的黃河的河道是經常變更的,所以,這裡只是大概得範圍,就是華北平原一帶。

黃帝,本姓公孫,名軒轅,一說名軒。據說黃帝從小就聰慧過人,長大後他知識淵博、明辨是非,為眾人所公認。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渭水的支流姬水一帶,後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部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黃帝是五帝之首。被尊祀為“人文初祖”。

上古時期的地域,在《史記》等均有記載,但記載的都不相同,以上所說的地域在現在看來只能參考其中一方。但後世炎帝、黃帝是華夏的祖先這是公認的。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兩個部落發生爭端的起因。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是史記的記載。

意思是在這個時候,神農氏管轄下的各部落因為利益爭端相互侵犯攻戰,部落群眾死傷眾多,神農氏的威望急速衰落。這種情況下,已成為部落首領的軒轅就經常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從管理、殘害四方的人。炎帝的部落經常欺凌其他部落,在征伐之中,軒轅的威信很快上升,許多部落都自覺地歸附與他,願意聽從他的安排。

軒轅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推行有利於生產的政策,按照季節和規律,種植多種農作物,使部落的人能生活安定。他安撫四方,加強士兵的訓練,選任有德才的人加強管理,對外征伐暴虐的部落,加強與其他部族的友好交往。在威信不斷上升的時期,與神農氏的後代炎帝的部落產生了矛盾衝突。實際上就是雙方爭奪更多生存資料和實際控制範圍,因為雙方的發展最終起了衝突。

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實際上以往的神農氏更多的是威望服人,沒有實際控制很多部落人口,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制度的習慣法對於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

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弱小必然被兼併或稱為附庸,尋求保護,這在中國古代是長期存在的。在那個時期首先是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當中肯定有血緣地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武力強大的黃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順從者,根據“以力為雄”的原則,成為享有很高威信的聯盟長,很多較弱小的部落紛紛投靠,以求得保護。然而活動地區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討,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樣想佔有地區主導的地位,為此,兩強相遇,黃帝、炎帝間終於發生了阪泉之戰。

這是炎黃兩個同源共祖的遠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後面還有東夷、苗蠻集團會在涿鹿之戰中被提到。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姜水,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然而,黃帝、炎帝雖是遠血緣親屬部落,但阪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發展,原來的血緣關係已很遙遠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發展已瓦解了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強則分種為聯長,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麼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時的部落很多,為了爭奪生存資料,戰爭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為證,口耳相傳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既會有分化,也會有綜合。

戰爭經過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所以稱謂華夏第一戰。《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了取得這次戰爭勝利,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在這方面黃帝表現得更為出色,他在上面提到他的為人與後續的政策都為他贏得這場戰爭做好了鋪墊。文獻中所記述的熊、羆、豹、貙、虎和雕、鶡、鷹、鳶並非猛獸飛禽,而是各部落圖騰的名稱。大規模的戰役一共三次,廝殺地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