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當時戰場上,各方聚集部落能戰之士,更多的是強壯的青壯年,手持各式的石器,身著簡式的衣著,兇狠地對峙著對方,在兩位首領的指揮下,吶喊著衝向對方的陣營,就像與平時兇猛的野獸搏擊一樣,雙方都使出了全力,爭取打敗對方。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因為炎帝部落善於用火,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又稱黃龍、老龍,是中國最初的雷神、雨神,作為戰神出現,是黃帝身邊的大將,也是遠古神話傳說中“集創世、造物、滅世三位一體的巨神”,被古人賦予了“創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稱。本居於天上世界,給伏羲送河圖洛書,幫助伏羲創造了八卦圖。)應龍的形象特徵為有翼,象徵龍鳳圖騰的相融合。用水熄滅火焰,這是古戰場裡提到的神話內容,應龍作為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在這次戰場上孕育而生。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黃帝部落有應龍的加持,已然立於不敗之地,當然更多的是一種象徵著正義的化身。就像我們現在也說是龍之子。當然更多的可能是黃帝崇拜龍圖騰的精英戰力部落。

龍是中國的“祖靈圖騰”。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中華的文明緊密相連。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寶地上誕生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神龍。比如“天之四靈”的青龍、“所過草木如焚”的火龍,以及“赤帶如錦文”的蟠龍等,它們都是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的主角。如果要在這群主角中尋找一個領頭的王者,那應龍當選的機率就非常大了。

首先從身份地位上看,應龍是遠古神話傳說中“集創世、造物、滅世三位一體的巨神”,被古人賦予了“創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稱。結合《淮南子》“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和《鐔津文集》“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等記載可知,應龍不僅能開闢天地,還是鳳凰與麒麟的祖先。另外《氏族典》中提到:“祖龍,老龍也。”而“老龍”即應龍,所以應龍是“龍之始祖”。又因為應龍背上長有雙翼,而有輔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龍”,故應龍的地位在整個龍族當中又拔高了不少。

其次從戰鬥力上來看,應龍是以龍為圖騰部族中戰鬥力最強的選手之一。神話故事中應龍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但每一次它都能在危急關頭,憑藉高超的本領為人間帶來和平與安寧。

在應龍的衝擊下,黃帝部落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四方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說明黃帝已將炎帝圍困。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退回營內。黃帝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計程車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只能觀望陣勢,無法脫困。

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實際上就是黃帝從隱蔽的地方發動了突然襲擊,一擊擊中了炎帝部落的大本營,讓炎帝部落群龍無首最終落敗。

對於星斗七旗陣從側面說明黃帝計程車兵精於訓練,作戰能力強,而戰爭中出現的古代獸類,是說明不同圖騰的部落參戰,或許還有馴養的獸類一同參戰。

戰爭影響

阪泉之戰以黃帝擊敗炎帝告終,炎帝部族歸順黃帝,形成了以黃帝為核心的部落聯盟。這一整合標誌著中原地區從分散的部落向早期政治共同體的過渡,為後續的華夏族群融合奠定了基礎。

炎帝部族(神農氏)以農業技術見長,黃帝部族(軒轅氏)則以軍事和組織能力著稱。二者的結合推動了農業、手工業、曆法等技術的傳播與發展。傳說黃帝透過戰爭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並設立官職、制定禮儀,被視為中國早期國家制度的雛形。

炎黃聯盟成為華夏族的共同祖先記憶,“炎黃子孫”逐漸演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強化了族群認同。後世的“華夏”“中華”概念均與此關聯。

阪泉之戰也是古代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人數預計成千上萬,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此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炎黃時代的帷幕。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此戰過後,促進了兩個大的部落聯盟的融合,促使大的部落向更遠的地方發展。又產生新的戰爭。

戰爭評價

阪泉之戰被視為華夏文明從矇昧走向秩序的關鍵節點,體現了“以戰止戰”的合法性。《史記·五帝本紀》中強調黃帝透過戰爭實現“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賦予其政治正統性。

阪泉之戰更多被視為神話傳說或後世建構的“文化記憶”,而非確切歷史事件。阪泉之戰可能是上古部落間資源爭奪的縮影,反映了早期社會從母系向父系、從氏族向國家的轉型。

“炎黃”被重構為抵禦外侮、凝聚國族的精神象徵(如辛亥革命時期“黃帝紀元”的提出)。

當代則更多強調其“多元一體”的意義,炎黃聯盟被視為不同部族融合共生的典範,呼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敘事。

阪泉之戰後,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炎黃為什麼炎帝戰敗還在前,更多可能炎帝是神農氏的後代,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而秉承著三皇的發展,將炎帝在前,當然在記載中炎帝對人類部落的發展也做出過很多傑出的貢獻。

阪泉之戰雖籠罩於傳說迷霧中,但其影響已超越歷史事實本身,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敘事之一。它既體現了早期社會的權力整合與文化融合,也承載了後世對民族根源的追溯與認同。在學術研究中,需區分歷史真實與文化建構;在文化傳承上,其象徵意義仍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