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蚩尤大戰——涿鹿之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涿(zhuō)鹿之戰,距今大約47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爭奪適於畜牧和淺耕的中原平原地帶,現在的華北地帶。
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遠古時代向更加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也擴大了相互文明的傳播與融合。可以說逐鹿之戰是由內而外的部族第一戰,對後續的夏商周朝的建立有重要的意義。
戰爭背景
在阪泉之戰之中已介紹了黃帝和炎帝,現在介紹一下蚩尤。
相傳蚩尤是傳說中能製造兵器,擺脫石器的人物,是第一個創制出金屬兵器,又傳為主兵之神,在蚩尤的形象中都是手持巨斧的。同時蚩尤也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屬東夷部落聯盟。還傳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就是部落中的親族,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見蚩尤是九個親屬部落結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勇武善戰,武器裝備也比較先進,這些傳說反映了真實歷史的影子,今已從考古學中得到證明。蚩尤與黃帝、炎帝並稱“中華三祖”。
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一帶。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在炎帝姜榆罔(yú,)時代,蚩尤東征西討,奪取了同樣是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蚩尤部落分佈與山東地帶。從距今6000多年前開始獲得迅速發展,原始農業、家畜飼養有了長足的進步,石器大部分還是骨角牙器製作,其工藝水平都較為高超,製陶業更逐步走向中華史前製陶的頂峰。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蚩尤的傳說,他煊赫的威名早已超出了他的發源地。
戰爭起因
原始社會中晚期,逐漸形成了炎黃、東夷、苗蠻三大部落聯盟。其中炎黃部落聯盟以黃帝、炎帝兩大部族為核心,它們分別興起於今關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這是在阪泉之戰後兩個內部部族逐步融合而成的。經融合後,炎黃部落聯盟遂沿著黃河南北岸向今華北大平原西部地帶發展。與此同時,興起於淮河的今豫、蘇、皖交界地區的蚩尤部落,也在其著名領袖蚩尤的領導下,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由東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進入豫中、豫西、豫南、蘇南等地,涿鹿之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
蚩尤部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製兵器精良堅利,能製作銅器,比起其他部落的石器是較為先進的。蚩尤的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有81個氏族的九黎諸部落在蚩尤率領下西向進入炎黃部落聯盟發展的地區,目標也可能是豫中,因為首當其衝的是居於豫東的炎帝,相傳他定都於陳。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炎黃部落聯盟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蚩尤實際上原來是神農氏附庸,蚩尤部族較小時被炎帝部族欺凌,後來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箭、矛、戟、弩、盾等兵器,軍力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族聯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部族,並進而佔據了炎帝部族居住的“九隅”。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連一個角落也沒留下,本著同一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
戰爭經過
黃帝部族為了維護炎黃部落聯盟的整體利益,答應炎帝部族的請求,做好了將勢力向東方延伸準備。這樣,便同正乘勢向西北推進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區相遭遇了。當時蚩尤族集結了所屬的81個支族,在力量上佔據某種優勢,所以,雙方接觸後,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勢眾、武器優良等條件,主動向炎黃部族發起攻擊。黃帝族則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龍、鴞等為圖騰的氏族,迎戰蚩尤族。
涿鹿之戰不同於阪泉之戰,它是在兩個大部落聯盟之間進行的戰爭,因而打得分外激烈,戰爭規模比阪泉之戰時更為擴大,留下很多神話傳說,如黃帝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位處上流的條件,在河流上築土壩蓄水(以蓄水衝了蚩尤寨),以阻擋蚩尤族的進攻。又如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黃帝之臣風后在北斗星座的啟示下,發明了指南車,才衝出大霧。還傳說黃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夔(kuí)皮鼓,夔是東海中的神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用其皮蒙鼓,用雷獸之骨作鼓槌,“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在戰陣中,鼓舞士氣。當然這些都是傳說。
蚩尤殘暴好戰善射,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夸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湧,波濤直向蚩尤衝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颳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颳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說明黃帝的水攻之策失效。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衝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鬥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髮明瞭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衝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後來黃帝決定擺陣敗敵,於是按照設九陣,置八門,陣內佈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怪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崑崙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