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蚩尤大戰——涿鹿之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衝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另外說黃帝與蚩尤初戰于于今河南中南部,然後黃帝且戰且退,轉戰千里,最後戰至河北北部今涿鹿附近,遂因一場沙塵暴而進行了決戰。是時,戰場範圍內很可能是大霧漫天,雙方兵馬皆陷入其中,不辨方向。因黃帝一方士卒多屬於北方,對地形環境相對較為熟悉,且更能適應當地寒冷乾燥至氣候,而蚩尤所帶南方將士雖然勇敢善戰且裝備精良,但一旦置身他鄉,地形不熟且水土不服,因此於沙塵暴中亂了陣腳,被黃帝一方几近全殲。
總之黃帝的勝利得來不易,而勝利以後,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覆上”,應龍參戰以後,也“不得覆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
實際上,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正是氣候大變化的時代。神話中的風雨氣象,說明在那時的戰爭,氣象地形條件對戰爭的重要性意義。戰爭三大因素天時地利人和,在那個時候天時地利的因素影響較大,而天時的因素如果不是根據長期觀察得知,那機率問題的較大。
涿鹿之戰以黃炎華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此戰過後,一說蚩尤被黃帝擒殺了,其氏族和部分親屬部落引而遠去,將蚩尤的英雄故事帶向四面八方。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舉清繼任領袖,以地命氏,稱少昊清。
另一說傳說黃帝進入東夷活動地區,原來的敵人一一蚩尤、風伯、雨師和東方的神靈都降服了。兩大部族聯盟盡釋前嫌,重又相安相處,甚至解仇結盟。在歷史上,長期以來蚩尤都享祭於東夷之地,就是現在的山東一帶。
傳說黃帝戰勝蚩尤後,各部落都願歸順,一致擁戴他為共主。
戰爭影響
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黃部落聯盟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並在涿鹿接受了各部落的朝拜,並被逐步神化。
涿鹿之戰,使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現代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意義。自涿鹿戰爭後,黃帝則乘戰勝之餘威,繼續對四方大事征討。黃帝在此戰後,積極擴大自己的版圖,往東,抵達了海濱,登上過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達了甘肅境內的崆峒山和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邊,接近了位於長江流域的苗蠻部落聯盟;往北,進入了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草原之地。黃帝對周圍部族影響的擴大,炎黃部落在其它氏族中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炎黃部落,就是被炎黃部落同化。在炎黃部落日益發展擴大的同時,其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就是漢族人口之眾多的重要淵源,也為民族的不斷融合奠定了基礎。
涿鹿戰爭之後,方圓數百數千裡懾於黃帝威嚴,各部族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趨於安定。因而各部族活動的地域便相對固定下來。活動地域的相對固定,使得部落由遊獵為生逐步轉向稼穡為生,從而使得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涿鹿戰爭對華夏戰爭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由於涿鹿戰爭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結局又是以黃帝的部落聯盟獲勝,之後黃帝又趁勢收取了中原,擴充套件四方,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此後,又進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與炎黃部族結為同盟,這都與黃帝的軍事才能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有極大關係。後來的首領雖然無法從理論上學到黃帝的用兵韜略,但從所聞所傳中間接地領略到黃帝的兵法,並代代相傳,這就為炎黃的軍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這次戰爭對之後的兵器製造以及技術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戰爭評價
傳說中黃帝運用陣法、氣象戰(如召喚旱魃止雨)等策略,成為後世兵家思想的源頭之一,甚至被附會為《黃帝兵法》的起源。當然黃帝能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利、善於團結更多的部落等等。
儒家將黃帝視為“聖王”,涿鹿之戰被解讀為“仁義伐暴”的典範(如《尚書·呂刑》提及蚩尤“作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將黃帝勝利歸因於“修德振兵”,強調道德與武力並重的統治合法性。
在漢族為中心的敘事中,涿鹿之戰被視作華夏族形成的標誌事件。部分少數民族(如苗族)則保留對蚩尤的崇拜(如湘西、貴州地區的“蚩尤祭”),形成多元歷史記憶的張力。
其可能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農耕文明與遊牧/漁獵部族的資源爭奪。戰爭可能隱喻早期人類對自然災害(如洪水、迷霧)的征服,黃帝與蚩尤分別代表不同自然力的化身。
涿鹿之戰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隱喻,黃帝與蚩尤從對立到共融的傳說,象徵現代中國對多民族統一的闡釋。在流行文化中(如影視、遊戲),涿鹿之戰常被重構為史詩級奇幻題材,凸顯其作為文化IP的持久生命力。
由於缺乏文字和考古實證,涿鹿之戰更接近“傳說”而非信史。涿鹿之戰的價值不在於考據細節,而在於其作為集體記憶對中華文明“共同體意識”的塑造作用。
涿鹿之戰雖籠罩於神話迷霧中,但它作為華夏文明的精神原鄉,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哲學、戰爭倫理和文化認同。從“勝者為王”的史觀到“多元共生”的現代詮釋,這場傳說之戰始終是解讀中華文明起源與特質的關鍵金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