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是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首次大戰。“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可謂一舉雙得,即贏得了名聲,又規避了敵軍鋒芒,為後續的作戰勝利贏得了良機。楚國大將成得臣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而大敗,最終楚國失掉了與晉國爭霸中原的第一戰。

戰爭背景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從地域上來說,晉國疆域變化極大,叔虞受封於唐時,其領地僅“河汾之東方百里”,在今山西汾水流域一帶。

晉武公在位時晉國的疆域開始極具擴張,先攻滅了荀國,兼併翼國,又攻滅了董國、賈國、楊國,晉獻公時期晉國開始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西有黃河以西的土地,與秦國接壤,北邊與翟國接壤,東至河內之地”&nbp;,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為晉文公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楚國,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i)姓熊氏。楚國的淵源十分流長,楚的先祖為荊楚地區的土著居民。羋姓季連部落酋長鬻熊,在商朝衰落周國興盛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併成為周文王的火師,臣屬於周。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從鬻熊至熊繹歷代居丹陽後,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以丹陽為基礎向外擴張,丹陽是楚國立國後第一個國都(但丹陽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是隨著楚人的遷徙路線而不斷移動的,一般是指楚武王熊通遷到的湖北枝江的丹陽)。

楚人立國之初較為貧弱,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初期開始崛起,並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包括鄧國、申國、息國、江國、黃國等,並讓陳國、蔡國成為楚國的附庸,還鎮服了楚國周邊南蠻的一些部族,疆域囊括江漢流域,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地帶。楚國與周的關係較為複雜,周厲王時,對四方進行征伐,就包括荊楚,因為楚國屬於古時的苗蠻部族。周桓王時,楚主熊通不滿自己爵位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侍奉周文王,透過漢陽諸國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到拒後在前704年熊通僭越自稱為王,是為楚武王。周宣王時期,有周朝大臣方叔伐楚的故事。

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定都於郢,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其他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中原諸國一向視中原文化之外的楚為蠻。中原之國更講周禮,但在楚國更多的是荊楚文化的影響,與中原之國差異較大,因此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因輕車從簡會盟認為沒什麼危險而被楚國囚禁,文化的差異對此次事件也有所體現。楚**隊一直較為強悍,在春秋初期,除了齊桓公時曾壓制楚國外,其他國家無法與楚國爭鋒,宋國的泓水之敗就是典型的不自量力。

晉獻公時的晉國雖然強大,但正經歷內亂。發生了驪姬亂晉之事。起因是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五年),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驪戎晉獻的美女驪姬,隨後獻公對她特別寵愛,生下兒子奚齊。驪姬以美色獲得晉獻公專寵,驪姬陰險狡詐,善於獻媚博取憐惜,逐步贏得晉獻公的信任,參與朝政,但驪姬仍不滿足,想晉獻公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世子,就使計離間挑撥晉獻公與其他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最終使晉獻公命世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後來驪姬陷害申生讓晉獻公誤以為申生想害他篡位,申生為表明清白自殺證明。這時重耳、夷吾剛好來朝見晉獻公,得到申生自殺的訊息後害怕殃及自己先後逃回了居住的封地。晉獻公對重耳、夷吾的不辭而別十分不滿,認為他們果真有陰謀,就派軍隊討伐,公子夷吾、重耳先後從封地出逃他國避難。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他年少時謙虛好學,善於對待身邊的人、籠絡人心。驪姬之亂時他被迫流亡至翟國,後輾轉到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國,在外十九年,備嘗艱辛。他到了楚國時,楚成王熱情招待他。閒談中,楚成王問他“你將來如回到晉國做國君時,如何來酬謝我?”重耳說“像財寶這些東西,楚國均有,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進行退避以示尊重。”這裡楚成王看得還是比較準的,知道重耳非等閒之輩,也知道重耳有希望即位為君。當然重耳實際上當時已經有所預感,晉楚之間必有一戰。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晉殺死了晉懷公(就是公子夷吾的兒子)而即位為晉君,是為晉文公,是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國君。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賢臣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發展農業、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創立三軍六卿制,使晉國國力大增。當然三軍六卿制也為後來的晉大夫權力過大埋下了隱患。晉文公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襄王賞賜。他留下了&nbp;“志在四方”&nbp;“貪天之功”等典故。

在城濮之戰前,楚國的差不多已經蹂躪了整個中原的國家,黃河下游的大國,如齊、宋都被楚所侵略,魯、衛、鄭、陳、蔡等國都已投降或屈服於楚國。

戰爭起因

泓水之戰勝利後,楚國發兵繼續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晉文公因流亡期間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開眾將商量,看如何救宋。當時情況是想向楚國去說情,怕楚國不肯,如和楚國去打仗,晉國也不大願意,而且又怕齊、秦不贊成,後來想出了一個辦法先答應宋國,並說明原因,叫他先和大國齊、秦聯絡,請齊、秦與楚交涉,送些禮物給齊、秦,以此策來把齊、秦推到了楚國的對立面,這個外交政策十分有力。後晉國先出兵攻伐了依附楚國的曹、衛小國,把曹、衛兩國國君囚禁,迫使兩國屈服,將他們的土地分一些給宋,以補償宋人的損失,可謂一舉雙得,即寬了宋國的心,又打擊了楚國的勢力而沒有與楚國正面衝突。

戰爭經過

楚成王見晉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將子玉(名成得臣,羋姓,字子玉,鬥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後裔。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是楚國東征西討的大將,楚國的令尹是丞相和元帥的結合體,權力十分大)不要去逼近晉師與之交戰,說“晉侯重耳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晉國,什麼危險他都經歷過,人情世故他都明白,與重耳這樣的人打仗是兩敗俱傷的結局。現在晉國在他的治理下國力強大,與晉國發生戰爭要慎重”並告誡子玉要知難而退。可是子玉卻不肯聽,覺得楚軍在中原所向披靡,堅持要和晉國打一仗,於是子玉派人向楚成王求戰,說“我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說閒話人的嘴。讓人知道楚國才是最強大的,何況當時晉文公還被大王救濟過”楚成王見子玉不聽意見,有些不大高興,沒支援他最精銳的部隊。

此後,子玉便派使者對晉文公說,你們如放了曹、衛的國君,我們也就解宋國之圍。晉文公聽從大臣先軫的建議,一面將楚國使者抓起來以激怒楚國,一面私下對曹、衛說,許他們復國,並強迫曹、衛兩國與楚國絕交。子玉得知後果然大怒,怒而興兵,帶兵進逼晉師,晉文公深有遠見,看到楚軍氣勢洶洶,想驕楚軍之心,便命令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說“我們是國君率領的,楚軍是臣子為帥,地位不對等,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嗎?”而大臣狐偃說“出兵要理直,士氣才會旺盛。理虧士氣就會衰弱。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如果我們退了以後,他們仍不撤兵逼迫,那就是他們理虧。”於是退了三舍(九十里),當然更多的是誘敵深入,驕楚軍之心。此舉有一石二鳥之策,也出了“退避三舍”之詞。

子玉以為晉軍害怕了,於是帥軍緊逼晉軍追了上去,這樣,雙方的戰爭開始了。子玉率軍急匆匆跟進,看看天色已晚,就依託丘陵險阻紮營,晉楚兩軍對峙於城濮。晉文公退避三舍,既是報答之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誘敵之計,子玉上鉤了,從心理對陣上來說楚軍統帥已經輸了。

第二天,子玉派大將鬥勃向晉文公請戰,晉的回覆卻較為謙讓,說晉不是楚的對手,讓楚軍先出招,這讓子玉更加驕傲,更看不起晉軍。

城濮交戰時雙方的陣容是晉三軍,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欒枝統率下軍,胥臣輔佐,晉軍經過改革及不斷地作戰戰力比以往更強。楚國也是三軍,即令尹子玉統率中軍,戰力較強。子西(鬥宜申)統率左軍,子上(鬥勃)統率右軍。楚的僕從國鄭、許軍跟隨楚左軍,陳、蔡軍跟隨楚右軍,兩邊翼軍因為是多國部隊,軍心不一,戰力不強,就像周鄭繻葛之戰一樣,聯軍遇到硬骨頭(強大的對手)就容易暴漏其軍心不齊的缺點,但這方面也有統帥能力等多種原因在其中決定整個軍隊的戰力。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子玉在戰爭前狂傲聲稱,今日必然擊敗晉軍。

戰場上兩軍蔓延數里,於是都在主帥的命令中衝向對方,當兩軍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的戰車,首先衝擊楚右翼的附庸陳國、蔡**隊,陳、蔡軍的馬匹受驚,驚駭逃散,楚右軍指揮無法指揮聯軍,繼而潰散。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賓士而偽裝軍隊多。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並未理會,想擊敗晉右軍再作打算。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差距拉開後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楚左軍被兩面夾擊發生了潰敗。楚子玉在中軍大陣看見左、右軍皆敗,大勢已去,想到再打下去可能會全軍覆沒,於是滿臉不甘地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後撤,楚中軍得以保全。隨後子玉率殘兵慢慢退出戰場,晉軍怕逼迫楚軍過甚而發生楚軍全力反擊,所以等楚軍退卻沒有追擊只佔領了楚軍營地。晉軍休整三日後,勝利班師回晉。

戰爭影響

城濮一戰中,晉國大勝,此後楚國大將子玉羞憤自殺,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於是中原諸侯受迫於楚國威勢而附楚者,魯、曹、衛、陳、鄭等國皆脫離楚國回至中原集團,聽從晉國之領導,使中原覆呈安定之象。可以說城濮之戰開啟了晉國稱霸中原的大門。

再之後,晉軍進入鄭國衡雍,並在踐土修繕周王的行宮,朝覲周王,向周襄王獻上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與中原諸侯會盟。周襄王冊命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的意思,晉國擁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諸侯大權的“尚方寶劍”。晉文公在“尊王”的旗幟下,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寶座。成為了齊桓公之後又一位執行“尊王攘夷”政策的諸侯,也是名聲較大有影響力的諸侯。

晉國被《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晉國因國力強大,經常壓制住另外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裡獨霸中原。甚至認為春秋五霸時&nbp;“齊一而晉四也”,晉國佔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城濮之戰,雖然晉國取得了勝利,但楚國主力未損,只是曹衛小國及右軍有損失,而且楚國地大物博,實力恢復很快,也為此後,晉楚持續爭霸埋下了伏筆。

戰爭評價

城濮之戰開始前,楚國剛剛得到曹、衛兩國的依附,晉國就定下了伐曹、衛,使楚救之,解除宋國之圍的作戰方針。這裡也有攻其必救、避實就虛、圍魏救趙之策在其中。

第一階段先從衛國下手,初戰取勝,為晉、齊之盟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圍曹,入曹。至此,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都被征服,大地削弱了楚國的力量。接著又用先珍之謀使齊、秦兩個大國與晉結為聯盟共拒楚國,以解除晉國的後顧之優。

在第三階段與楚國的正面交鋒中,晉國恰當地選擇了戰場,避開楚國主力部隊的鋒芒,以下軍首先對組成楚右翼部隊的陳、蔡兩**隊發起進攻,使楚右師戰敗。然後以“偽裝逃跑”,誘敵深入以上中軍合攻楚左翼部隊,使楚左師潰。這樣晉國就造成了事實上對楚的優勢,掌握了主動權,使晉軍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從而取得了最後決戰的勝利,對楚三軍的兵力構成,晉軍統帥戰前肯定是做過詳細的分析,所謂戰前準備充分。

而戰爭的預期也是按照晉國的作戰總方略進行的。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

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可以說在戰略戰術上楚國此戰都完敗於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