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貽笑千年——泓水之戰
章節報錯
泓水之戰,是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鬥,泓水之役發生於河南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裡)。楚國以優勢的兵力、旺盛計程車氣、有利的地理條件,大敗宋國,獲得全勝。也是宋襄公的貽笑大方之戰。
戰爭背景
宋國(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86年),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商王朝餘部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就是不絕人的傳承,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許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王朝為客家。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周朝新立時,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為三恪,以示敬重。具體封虞、夏、商之後於陳、杞、宋。虞帝時可能有初步的王朝端倪,所以虞帝之後也被分封。其中三恪以宋國為大,宋國版圖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國都商丘,也是東方大國。
宋襄公即位前(宋襄公姓子,名茲甫,宋氏。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次子,宋成公之父。春秋五霸之一,但這個霸主地位存在爭議),曾讓國與其庶兄公子目夷,並參加了齊桓公主持的葵丘會盟。宋襄公即位後,任用公子目夷為相,幫助齊國平定內亂。後宋襄公圖謀稱霸中原,並脅迫滕、曹、鄫等小國,迫使其東方諸小國臣服於他。
宋襄公即位後,想效仿先賢三皇五帝之君,在政治上特別倡導修行仁義,並主張以此爭得中原盟主地位。與商湯為榜樣,但是這是在春秋,不是在夏末的時候,所以宋襄公想法是好的,但在與時俱進方面與時代背道而馳,這樣讓宋襄公吃盡了苦頭。在對外交往上,宋襄公緊跟齊桓公,積極維護齊國的霸權。宋國大夫正考父非常讚揚宋襄公的精神,認為宋襄公的偉大可追述如同契、湯等商王朝聖者的精神,因而作了“商頌”來稱讚宋襄公。說明宋國有很多人有以古為樣、照搬照抄的思想。
楚國,又稱荊、荊楚,是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人立國之初,較為貧弱;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有長江漢水之地,湖北一帶,並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於是楚國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春秋時期南方的第一大國。楚國地域十分遼闊,有湖北大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陝西東南部、重慶北部。楚國因地處南方受苗蠻集團影響,軍隊戰力強,卻統屬較多,一向與中原和而不離,在不斷兼併中,逐漸自大起來,不再接受周天子的命令,並擅自稱王,想謀霸天下。
戰爭起因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五子爭位的內亂,與鄭國類似,都因後代爭位而衰落。次年,宋襄公率衛、曹、邾等**隊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齊國原本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宋襄公幫齊孝公登上君位,他就沾沾自喜起來,萌發了取代齊國為中原盟主的雄心。但這次響應擁戴齊孝公登位的只有三個小國聽命於他,其他中原大國根本不予理睬,可宋襄公又沒有實力去強迫他們,於是他就決定拉攏大國,借大國的聲威去壓服小國。同時,楚成王趁著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透過影響中原陳、蔡、鄭等國家將勢力滲入到了中原地區。宋襄公此時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
宋襄公拉攏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南方的楚國,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大臣們以後,首先反對他的就是他的哥哥公子目夷,他說:“宋國國力微弱,無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還會招來災禍”。但宋襄公不聽大臣們的勸告,不自量力地於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齊孝公發出邀請,請他們於那年的農曆7月在宋國的盂(今河南睢縣)召開諸侯國會議,討論訂立盟約的事情。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最後會於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於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
同年秋,宋襄公自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藉故未到,實際上是看不上宋國為盟主。宋襄公興致勃勃的準備赴會,想成就齊桓公般的霸業,兄長目夷臨行前勸他說:“君上要多帶些兵馬,以防楚王不懷好意”。宋襄公卻說:“那怎麼行,我們開會就是為了不打仗,帶那麼多兵馬乾什麼”。會盟不打仗的想法在春秋末被宋國所提出,也得以在那個時期才實現,源頭原來在宋襄公這裡。後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在開會的時候,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當盟主,雙方爭執不休,可楚國實力強大,附和楚國的諸侯國多,宋襄公還想爭辯,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伏兵突襲被擒。楚成王挾著宋襄公,並進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國在無國君的情況下一直堅守,宋軍沒有給楚軍可乘之機,數月來楚軍長久無法攻克商丘。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楚成王見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於同年冬釋放宋襄公,但宋襄公作為一國之君被他國俘虜,雖然楚國不是使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但顏面盡失,被其他諸侯恥笑。
戰爭經過
宋襄公回國後,憋了一肚子氣,他十分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個鼻孔出氣的鄭國國君。於是,他決定先討伐鄭國。宋襄公於是不顧大臣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於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依附楚國的鄭國,覺得打一下楚國的看門狗,給主人看看宋軍的實力,也為了爭取中原的霸權。當時鄭國已衰落,成為中原不大不小的一個國家,在楚國爭霸中原中,依附楚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攻鄭撤回宋國迎戰。楚國在此有“圍魏救趙”之意,當然這是戰國那場戰役的雛形。
後來,宋楚兩軍在泓水相遇。當時,宋軍已先到泓水,並在北岸布好陣勢,以待楚軍,處於以逸待勞和半渡而擊的有利態勢。看到楚軍來到南岸迅速列陣,宋襄公不以為意,他十分痛恨楚國不講仁義的卑劣行徑,於是想堂堂正正地在兩軍列陣中擊敗楚國,讓楚國顏面盡失。從兩軍的實力來看,宋軍接近千乘之軍,楚軍在千乘之上,兩軍數量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但楚國長期在不斷戰爭中壯大,又處於蠻荒之地中,楚軍戰鬥力普遍強於中原承平已久的諸國。宋國是商朝後裔,秉持著商朝上國的心理,又無強兵富民的措施,軍隊在野戰中戰力與楚軍有不小的差距。
但宋襄公看不到兩軍的差距,他一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陣列不能開始戰鬥”的陳舊觀念,這是夏商時期的戰法。眼睜睜看著楚軍有秩序地渡過泓水來決戰。楚軍也仗著人多,大白天強行渡河。公子目夷及相關將領紛紛請求出擊半渡楚軍,趁楚軍半渡而擊之。宋襄公滿不在乎地對將領說:“待彼列好陣後,我要堂堂正正地擊敗楚軍,一雪前恥,讓楚蠻知道什麼是正義的力量”。公子目夷及相關將領面面相覷,繼而走出中軍大賬長嘆,沒想到宋襄公如此迂腐。
後來楚軍在北岸從容布好陣勢,雖然楚軍經過渡河之疲勞,但泓水不像長江、黃河那樣寬,不費勞力,渡河後楚軍由於以前長期壓著中原諸國打,所以氣勢較盛,急迫地想擊敗敵人。而宋襄公在看到楚軍列好陣後才下令宋軍攻擊楚軍。楚軍在列好陣後迎向了宋軍,於是兩色軍隊迅速交織在一起。宋襄公滿以為宋軍會壓制楚軍,但在軍隊戰力及人數都不及的情況下,宋軍戰死人數不斷增大,包括楚軍背水列陣,向死而生計程車氣也不斷增大,於是宋軍在不斷地爭鬥中,士卒紛紛倒地,楚軍雖有傷亡,但人數眾多,一個陣亡隨後的就會補上,給宋軍的壓力不斷增大,最終在經過有一段時間的爭鬥過後,宋軍傷亡不斷擴大,並被壓制地後退,宋襄公站在戰車上滿臉不可思議,喃喃自語,後來大隊的楚軍洪水般的衝殺過來,衝得宋軍紛紛潰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幾個忠心的大臣保護下,宋襄公才得以脫身。但此後一年一代仁義之君就此死去,宋國由此失去了爭霸的實力。
戰爭影響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奉行“古板的仁義”,既不注重實力建設,又缺乏必要的指揮才能,最終覆軍傷股,為天下笑柄。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才得到遏制。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為春秋二流國家,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爭評價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交戰正式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方式上“重偏戰而賤詐戰”。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時,由於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發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於“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戰中,儘管就兵力對比來看,宋軍處於相對的劣勢,但如果宋軍能憑恃佔有泓水之險這一先機之利,採用“半渡而擊”靈活巧妙的戰法,先發制人,是有可能以少擊眾,打敗楚軍的。當然在宋國臣僚中,也不是人人像宋襄公這般迂腐的。公孫固等人的頭腦就比較清醒。他們關於乘楚軍半渡泓水而擊的方略和乘楚軍“濟而未成列而擊”的建議,體現了“兵者,詭道”、“攻其無備”的進步作戰思想,從而為後世兵家所借鑑運用。至於實踐中以“半渡擊”取勝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舉之戰中吳王夫概半渡擊大敗楚軍就是典型一例。
宋襄公雖然被後人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尤其是以中等國家的實力去想稱霸諸侯的事情,就是不自量力,又沒有齊桓公的威望和能力,能影響周邊的幾個小國已是不容易了,更何況與當時實力最強的楚國爭霸,更是把宋國拉入了衰退的趨勢。泓水慘敗讓後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不聽賢臣之言,因循守舊,不知變通,以古時的戰爭思想來應對不斷變更的軍事理念,失敗是必然的,只是讓宋國實力大損,再也沒有爭霸的實力。但是從另一面來說宋襄公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讚頌的。他能作為春秋五霸更多的也是從這點來評判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