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長勺之戰
章節報錯
長勺之戰,是春秋時代諸侯國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齊、魯繼干時之戰後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山東半島也迎來了一段時間的平穩發展。
戰爭背景
魯國是周朝諸侯國,國君姬姓魯氏,侯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滅掉了夥同商朝餘部武庚叛亂的奄國,於是周公旦受封於奄國故土,成王封周公於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魯公。因為輔佐成王,周公不能去自己的封國,周公旦的兒子伯禽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春秋時期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煬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厲公擢、獻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王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的一部分,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也是東方大國,但是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
齊國早在西周時期已出現,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於營丘,國名為齊。因國君為姜姓呂氏,故又稱為姜姓呂氏齊國,史稱呂齊。姜太公在滅了商朝後東去就國,近鄰的夷人萊侯率軍與姜太公爭奪營丘,並在爭奪中戰敗。姜太公在營丘,因順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治,利用山東當地近海的魚鹽之利,發展商業,使得百姓富裕,人口逐步增長,齊國逐漸成為大國。
戰爭起因
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齊國傳至十四世的齊襄公時,襄公被齊國親族公孫無知暗殺,月餘後(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當時避禍於外的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準備繼位。公子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魯莊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六任君主,魯桓公姬允與正妻文姜的嫡長子。魯桓公十八年,魯桓公和文姜出訪齊國,發現文姜與其兄長齊襄公**後,魯桓公遇害於齊國。太子姬同繼位,是為魯莊公)當時因以為公子小白死於派出的刺客刺殺而疏忽怠慢,所以慢慢地護送公子糾回齊國,但晚於公子小白,將要到齊國國都時,發現齊國已有國君齊桓公,齊國認為魯莊公的護送行為是干涉他國內政,因而齊國發兵與魯國交戰於干時,魯國沒有做好戰鬥準備而大敗,魯莊公僅以身免。齊桓公記恨魯莊公護送公子糾此仇,隨後計劃再進攻魯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尤其是周王敗於鄭莊公的繻葛之戰,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戰爭經過
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齊國整頓軍隊進攻魯國。魯國百姓曹劌(也稱曹翽,春秋時期魯國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之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前往拜見魯莊公,其中有人勸曹劌(gui),國家大事自有國君和大臣們決定,認為曹劌沒必要參與,但曹劌認為大人物也有目光短淺的,如果魯國戰敗,最終也是魯國百姓遭殃。於是曹劌入宮求見魯莊公,並詢問魯莊公魯國與齊國作戰能勝利的理由,曹劌能入宮見到君王,還被百姓詢問而不怒說明魯莊公還是比較賢明的。能否戰勝對方當然更多的是從制度、賢明等方面的比較。魯莊公以平時用度與臣下分享及祭祀時不濫設祭品為由能戰勝齊國,均未被曹劌認同。魯莊公隨後稱自己在司法方面儘量做到合情、公平,曹劌便認為國君取信於民,百姓因此會聽取國君的命令,魯國“可以一戰”,並獲魯莊公批准隨行出戰齊國。
齊軍統帥鮑叔牙仗著兵強馬壯,侵入魯國境內較深的地域。魯莊公因齊強魯弱,決定暫時避開齊軍鋒芒,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兩軍對陣時,由於齊國在齊魯干時戰爭的勝利,齊軍自統帥鮑叔牙及以下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魯軍不堪一擊,於是一列陣完畢就發起聲勢洶湧的攻擊。魯莊公站在軍陣內,見齊軍兇猛地攻擊魯軍陣地,按照慣例就要擂鼓下達應戰的命令。這時曹劌勸阻說“齊兵勢銳,我軍出擊正合敵人心願,勝利沒有把握,不能出擊,宜靜以待”。莊公認為合理,聽從了曹劌的建議,下令魯軍固守陣地,不準出擊,只令弓手射擊,以穩住陣勢。齊軍沒有廝殺的方向,又一時間衝不進魯軍陣地,反而受到魯軍弓手猛射而無法前進,只得緩緩向後撤退。齊軍退回到軍營,經過稍事休整,鮑叔牙又下令展開第二次攻擊,曹劌仍然勸莊公不要出擊,繼續固守陣地。齊軍攻勢雖猛,但一直攻不進魯軍陣內,士氣不免下降,再一次退回到原陣地進行修整。
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也沒有追擊,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於是齊軍幾百列戰車聲勢浩大的發動了第三次進攻,並迅速出現於魯軍面前。曹劌在魯軍軍陣內仔細觀看著齊軍,他看到這次齊軍來勢雖猛,但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跑向魯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魯莊公精神振奮,覺得一定能獲勝,為了激勵士卒,魯莊公親自來到戰鼓前,擂起了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齊魯兩軍迅速交戰在一起。由於魯軍想復仇干時之戰,因沒有收到反擊齊軍的命令還一直憋著氣,於是魯軍一出擊就類似於猛虎下山,士氣勇不可當,反觀齊軍雖然人多,但在士氣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慢慢地被魯軍攻擊的節節後退,齊軍將領感到詫異不已,最終在前鋒軍抵擋不住的的情況下,慢慢齊軍出現潰敗的情況,鮑叔牙看到敗勢不可挽回,只得下令齊軍撤退,魯軍獲得了勝利。
魯軍戰勝,魯莊公看到齊軍敗退,準備下令全軍追擊,擴大戰果。曹劌卻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齊乃大國,兵力素強,不容易透過齊軍撤退判定是否真正失敗,很可能另有埋伏,希望魯莊公暫緩追擊的命令,曹劌能想到齊軍是否埋伏,說明曹劌在軍事方面有素養,而伏擊的出現,說明現在的戰爭不再向以往那樣兩軍列好陣後看誰的兵多、誰計程車氣更旺盛能獲勝的。隨後曹劌登車而望,見齊軍軍旗戰鼓雜亂,兵器倒曳,又下車觀察到齊軍戰車的車轍十分混亂,於是判定齊軍是真的潰敗,才向魯莊公提出追擊的建議。於是魯莊公大笑的命令魯軍追擊齊軍,魯軍興奮地向齊軍猛打猛追,給齊軍以沉重打擊,俘獲大量甲兵和輜重,把齊軍趕出國境,並射殺了齊桓公兒子公子雍,清洗了干時之戰所蒙受的恥辱,魯國國勢為之一振。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笑著向曹劌詢問這場戰爭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因為聽到戰鼓聲,士兵會興奮;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效果沒有第一次那麼明顯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一直蓄勢待發,士氣保持地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建議實施戰場追擊。”說明曹劌有當時優秀的軍事素養。也留下了“一鼓作氣”的典故。
戰爭影響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齊魯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少有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經過此戰,齊國開始在注重自身的建設,使得齊國國力逐步透過華夏第一相管仲改革而變強。
公元前684(周莊王十四年)六月,齊國聯合宋國再次進攻魯國。魯莊公與宋國戰於乘丘,取得大勝。齊**隊隨後撤退。次年五月,宋國伐魯以報乘丘之敗,但魯國再次戰勝。
齊國於前681年與魯國在柯舉行和會。終魯莊公之世齊魯關係相對和睦,齊僅於前675年聯合宋、陳兩國進攻魯國西部。
戰爭評價
長勺戰前,魯軍由於干時的失敗,莊公既能作復仇雪恥的戰爭準備,又能破例接待既無官職、又無名望的曹劌,並能開誠佈公地和他討論戰勝敵人的戰略,這是難能可貴的。戰鬥中又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掌握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裡,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nbp;“取信於民”得民心,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後發制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鑑。
魯國疆域主要在山東魯南、魯中地區。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六年後(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東阿),魯國絕祀。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儲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然而魯國與鄭國相同,地處中原腹地,發展空間有限,又比鄰齊國、楚國、吳國、越國、宋國等大國,雖然地位尊崇,但在諸侯爭霸的時代,靠得更多的是實力,魯國在諸侯中的實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又適逢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交替稱霸,魯國在其中就算不是附庸,也只能聽之任之。長勺之戰能對魯國地位有一定的鞏固作用,但從長遠來看,無法對魯國強大爭霸有任何意義,從魯國國君來看,也未有有能力稱霸或雄心壯志的君主,致使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只能是平庸的存在。魯國給人的感覺就像想壯大又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戰爭平凡、邦交混亂的春秋時期,沒有透過一定的改革,只靠遵循周禮以德服人與時代還是有所格格不入,所以魯國能作為周朝秩序的一定範圍的延伸者,但做不到齊桓公九合諸侯與楚莊王飲馬黃河的霸氣,孔子起於魯,於儒家文化而言必然有裨益,但於國勢強大而言,作用不大。魯國國君與大臣不能說不賢明,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制於魯國的傳承,最終被強國吞滅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