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馬皇后的靈感(第1/5頁)
章節報錯
朱標雖然很聰慧,但畢竟才只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恰好處在質疑一切的年齡。
同時這也是非常容易情緒化的年齡。
當他認可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偏執的覺得好,反之則會覺得哪哪都不好。
馬鈺算是被他發掘出來的,為此還捱了馬皇后一頓訓斥。
馬鈺的能力越強,他被母親訓斥的‘含金量’就越高。
在某種程度上,兩人之間也算是建立了一些關係。
至少朱標是這麼認為的。
我察覺他是人才,頂著壓力將他保了下來,結果是個治國大才。
這多是一樁佳話啊。
想想他就覺得心裡美滋滋的。
這就讓他在內心深處,對馬鈺有一種不一般的認同感和期待感。
下意識的就希望馬鈺更強,也願意相信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所以,自從聽過‘孔孟為本,管荀為用’的觀點,他就開始研究《管子》和《荀子》。
作為監國太子,在協助馬皇后處理政務的時候,他心中積累了許多問題。
這些問題很多是馬皇后都無法解答的。
但他發現,自從看了這兩本書,很多問題都有了思路。
這讓他更加覺得,馬鈺的觀點簡直就是真理。
所以他就將更多精力,用來研究這兩本書。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把精力用在這裡,對儒學的研究自然就鬆懈了下來。
宋濂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個問題。
不過他沒有直接指出來,而是先進行了一場小測驗。
他的本意是,朱標這幾天學習不用功,肯定答不好。
到時候自己順勢進行一番勸誡,叮囑他好好學習。
如此既能讓太子認識到錯誤,還保全君臣之間的面子。
他的想法不可謂不完美。
而且事實也確實如他所料,前幾個問題朱標答的都不太好。
直到最後一個問題,一切超出了他的預料。
這個問題是‘四知據金’。
東漢時期,名臣楊震路過昌邑,被他舉薦得官的昌邑令王密夜贈十斤黃金。
並說沒有人知道這事兒,你就收下吧。
楊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人知?
然後拒絕了贈金。
這就是四知據金的典故,後來很多人給自己的書房、客房之類的,命名為四知堂,就是這個原因。
按照正常邏輯,朱標應該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等等思想進行回答。
然而朱標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