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神來了也沒有辦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採用傳統“師徒制”模式,以老帶新培養技術工人。
鉗工技術工人的級別,從入門到頂尖分為八個。
剛入門學一段時間後,就是一級。
八級鉗工則代表機械行業頂尖技能水平,要至少10&bp;年以上經驗積累並透過嚴格考核才能達到。掌握全工藝鏈技術,包括機械加工、裝配、維修、精密測量等。是機械加工領域神一般的存在。
科長這句話直接將了程時一軍,意思是“就算是機械行業的手工之神來了也沒有辦法”。
程永進就是八級鉗工,如果要達到精度的話,加工速度就遠遠趕不上人家用了幾十年的二手數控機床。
程時搖頭無奈地笑:“果然,一個人是想象不出自己沒見過的東西。霓虹的手工刮研的精度可以達到0.001mm/m。”
有人冷笑:“又是這些道聽途說的雞湯文。那是資本主義為了打擊我們自信心說的謊話。你連著都信。”
程時說:“不。是我的朋友親眼見過,霓虹老師傅手工修整高低點,在導軌平面上形成均勻分佈的接觸點,還預留油槽以保持潤滑,確保動態穩定性,溫度升高一度,精度都沒有任何變化。”
他不能說,那個人就是他。
更無法描述自己當時的震撼。
那時年輕的他總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
直到親眼見到霓虹人用一把刮研刀把原本平整的導軌平面颳得如魚鱗一般,卻能就讓機床的精度實現躍升,且十年保持精度穩定性時。
他整晚都無法入睡,琢磨這件事。
他用機密機床磨出表面如鏡子一樣的導軌,可是磨損依舊很高,總覺得是精度還不夠,材料還不夠耐磨。
他到那時才知道,光滑的導軌,不管倒多少潤滑油上去都掛不住,所以導軌與接觸面是固體接觸磨損,不但溫度提高快,還磨損嚴重。
而霓虹老師傅透過多年的經驗手工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很高深的機械問題,也未必是手藝有多高超,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經驗積累。
他回來後,也想過按照霓虹的模式,結合師徒制、企業內部培養來培養自己的工匠,做“耐心資本”。
卻失望的發現,這個世界有耐心的人太少了。
稍微有點技術的人,為了那一點點工資差異,就不停跳槽。
出去碰了壁,空耗多年,才幡然醒悟,自己應該趁著年輕沉下心鑽研技術。
畢竟這個世界不缺平庸和中等人才,不缺萬金油,缺的是頂尖人才。
哪怕是八級鉗工,其實也還遠遠沒有達到尖端技術要求。
此刻他被這一群本應該成為企業技術棟樑,卻淪為混日子的人“圍剿”,心裡的感觸越發深。
這些人不反省自己為什麼技不如人,卻總想著把比自己強的人拉下來。
那個來砸他家窗戶的人,難保沒有受這些人的“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