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賜寒門
章節報錯
大賜寒門
永昌元年,洛陽太初宮內明堂。
“良兒也不小了,算起來,也應該去歷練歷練了。”ps李玉良被賜姓武了,但是為了方便本文還是叫他李玉良。)武皇翻著龍關遞交的奏摺,緩緩說道。古來儲君繼位前都需外派徵戰,得勝而歸後繼任。“然而西邊突厥猖狂,雲貴一帶南詔也打得正酣。一時倒沒什麼好的去處,狄愛卿有何高見呢?”
“臣聽聞龍關近來治理穩定,回鶻軍隊幾次都吃敗仗而歸。可派太子前去。一來是鍛煉他的膽量,二來可收服人心。”狄仁傑道。
“不過良兒生性善良,又沒有讀過兵書,怕是要吃虧吶。”
“這個不怕,陛下可派高元帥護送,只是讓殿下適時露個臉即可。何況……”
“嗯?”
“何況龍關近來治安良好,想必是不會出差錯的。”
聽到龍關二字,潘玉的心突然收縮了一下。但大約是發現武皇察覺到她的神色,慌忙正色起來。
“好,狄愛卿,那就派你著手去準備,通知殿下早些做準備,軍中無兒戲,太子妃身懷有孕,就不必跟著了。潘玉,準備筆墨給朕擬一份草詔來。”
“那臣先告退了。”
李玉良要去龍關?可是師兄就在那邊啊。他要是知道李玉良來了不得把他殺了?這樣,他怎麼洗清罪過啊。
“潘玉,你好像心不在焉吶。”
“臣沒有。”
“你有,朕看得出來,你很擔心他。不過朕相信他,他會保護好太子的。”
“陛下您就這麼相信他嗎?”
“朕一向看人很準,如果方法得當,朕相信他會是一員良將的。朕年紀大了,想休息了,希望良兒這次能快些成長起來,都是要當爹的人了還像個孩子一樣,希望他擔得起他身上的責任吶。”
“殿下心性純良,他一定會成為一位好丈夫,百年之後一定會是一位仁君的。”
“你要是這麼想就好。不過朕怎麼聽說,好像他流落民間的時候,倒是很喜歡你啊,你喜歡他嗎?”
“太子殿下善良正直,受人敬仰,大家都很拜服他的為人,臣也不例外,但是那都是過去的事了。臣只希望能留在陛下身邊隨侍左右。”
“你倒是很會說話。你父親在天之靈,要是知道他的寶貝女兒現在這麼能幹,一定會替你感到驕傲的。”
“臣不敢。其實天下有才能者有如星辰,和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他們非出身官宦之家,不像臣有機會能效力朝廷。”
“這也正是朕目前在考慮的事,繼續說。”
“前陣子,臣隨狄大人查訪流人案時,在嶺南、劍南與黔中見到許多被萬國俊、劉光業挑唆的流人子弟。萬劉二人假傳聖旨,逼迫流人自盡,不服而被斬殺者數萬。這些人一旦流落到鄉野村鎮,又進一步擾亂治安,引發民憤,乃至威脅我大周社稷。當地官員已清剿數次,但他們人員流散,一旦圍剿便又伺機逃入山中,跡不可尋。若繼續採取強攻措施,則非但不能消滅,反而助長了這些流民的氣焰。”
“那依你之見?”
“臣曾抓住過兩個流民頭目。其實他們本意並在於割據一方與朝廷相爭。只是恰逢災年,無以為生。擺在他們眼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依附豪強成為佃農,終身供其驅使。要麼上山為寇,災荒時便劫糧為生。這些成為山匪的流民其實組織程度鬆散,一旦土地收成穩定,便又歸田為農。臣想,如果將這些孤寒子弟籠絡起來,加以疏導,使其效力軍伍,則非但不用費力征討,且可從豪族手中把人口爭奪回來,一可平息內亂,維護治安;二可增充軍員,填補連年邊境戰爭消耗的人員差額;三可打擊豪強,使其為大周朝之民而非土豪之民。”
“你是說,這些流散於山野的草民,倒可為我所驅使,成為朝廷棟梁嗎?”
“臣不敢。只是臣以為,流民問題往小了說,是有一定武裝力量的農民被迫成為散寇,他們中不乏有實操能力的良材,陛下能擢拔平民、安撫孤寒,那麼這些人一定會成為我大周的棟梁。往大了說,此事本質上是土豪與大族的人口之爭,若陛下廣開門路,則可能流入地方豪族的流民在一定會投靠朝廷,為國效力。一旦合法的上升通路被開啟,臣相信,他們非但不會走上草寇之路,反而會感念陛下聖明,稱頌您是彌勒再現,造福四海。”
“狄仁傑啊狄仁傑,你真是帶出了一個好徒弟。”武皇心想,很快正色道“說得倒是不錯,只是自古官僚皆自吏部選拔,廣開寒門晉升之路,確然是前所未有。”
“凡是第一次,再說,陛下不就是敢為人先,才成就了當今國泰民安、風清雨霽的景象嗎?”
“少和朕耍貧嘴。”武皇笑著,潘玉是越來越像她父親了,說起話來伶牙俐齒、條分縷析,不過少了她父親的幾分怯懦。眼下邊地不穩,確實亟待良將。前朝李唐王室在各地籠絡大族門閥,各地這些潛在的危險仍暗流湧動。若在此時提拔孤寒,確實可以重新調整朝廷勢力的比例。“不過、你這想法並非是了無私心吧?”
“陛下明察。”潘玉低下頭去,瘋狂組織語言。“微臣承認,這個提議並非沒有一點私人。然而,微臣覺得恰恰是因為真正經歷過這些事,也才能更熟悉,也有更多的把握。”潘玉頓了頓,猜測著武皇心裡可能本也是偏向贊成的,只是習慣的揣度以及嗑cp)外,又補充道:“臣想,如果擔心天下非議,不如就從軍功開始,擢拔行伍中立功之士。獎勵軍功非由我朝而起,在歷史上屢有先例,無一不使其軍事力量大增。這樣一來可以激勵將士奮勇殺敵,安定我大周疆域;二來,也可以以此吸引人才,想必到時四海之內都將稱頌您的賢明。”
“哈哈哈哈哈,潘有利,你的女兒,絲毫不減你當年。”武皇笑著,擺擺手,“婉兒,去給我擬旨來。”
潘玉見狀,忙跪謝在地。“臣替邊關將士,叩謝陛下隆恩。”
師兄,你不是老嚷嚷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嗎?潘玉心想。你不就想建功立業、成就一翻功名嗎?要是你早先有晉升的渠道,又怎麼會淪落到做武三思的打手呢?以你的武功,我本大可以向陛下為你求個功名,但千千萬萬像你一樣的孤寒子弟,他們又會不會像當初的你一樣誤入歧途呢?你本來完全可以做一個好人啊。如今聖上開恩,廣收賢才。以後,不會再有“匡連海”因苦於報國無門而做錯事了。
潘玉想著,怔怔地走出明堂。迎面的秋風卷過來,仍人忍不住瑟縮。
入秋了,龍關應當下雪了吧。一別兩年,師兄,不知道你怎麼樣了?你帶了厚的衣服嗎?我記得十歲那年,你違背門規,擅自救下了被困在雪裡的陰山派弟子。師父罰你去飛雪坪閉關思過,就是在那裡你學會了無影掌。下雪了,你的厚衣服還是我給你送上山的呢。你會想起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