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真假難辨,清濁能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進入秦始皇陵要等到閏七月,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而夷州一戰後,全天下都知道墨教要復活秦始皇了,這期間必然有無數好事者到皇陵來,不論是好奇還是想著投奔始皇還是阻止復活,那都另算了。
江湖的焦點在秦始皇陵。
廟堂的焦點則在均田上,徐階為代表的資本派推行的有償分田,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嘉靖與青陽黨合作推行的公有制均田,以村社為單位集體生產勞作,以沁源多年實驗得出的“生態化農業”為指導藍本,將極大的提高農業產能。
大明不是滿清,更不是飽受戰亂後的民國。
自古以來都是知曉土地是需要養的,一塊地養好了跟沒養好,差別十分巨大,後世的三農學者也做過實際實驗,生態化養殖的產能,並不比使用化學肥料要低。
反而化肥種植是對土地的摧殘,大量化肥的使用更是浪費,將近一半的化肥都無法被吸收,只能不斷的沉寂在土地裡。
而華夏是一個缺水國。
大規模的超量種植,會導致地下水的破壞性開發,短短十幾年,就能夠檢測到整個中原地區的地下水系統已經嚴重被破壞了。
所以種地不能光看產量,不顧後果。
更要可持續發展,要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不至於斷子絕孫。
化肥種植多年的土地,休耕期間,那是草都不長的……
大明如今的平均畝產在石,即316斤,江南上好的水田,畝產甚至能有五六石,從資料來看,明朝的土地是養得很好了。
生態化農業更是自古以來就有,但是加以研究改進,達到最大的效率,並能夠落實推行,這是沒人去做的。
把這些做好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一半是沒有問題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耗費人力。
可如今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力,反而需要找地方消耗更多的人力……
這場均田之爭,比的是雙方的施政能力,比的是大戰略配套下的效益和代表的人心。
徐階是改良,給了士紳出路,所以他並沒有多少阻力,反而“得道者多助”。
而嘉靖要的是變法,要的是直抵鄉村基層的制度建設,還要審判那些土豪劣紳,自然會引起極大的反抗,各地官員同樣官不聊生。
廟堂之上,可用之人也寥寥無幾。
透過舊有科舉制度出來的官員,是天然站在士紳這一邊的,那些效忠皇帝的,才是“奸臣”。
自古以來,都是奸臣少,忠臣多啊。
最多的時候,那可是眾正盈朝,奸臣實在是難當,所以嘉靖在朝堂上保持制度框架就很難了,基本上沒有足夠的人才投入到地方。
所幸有沁源來的青陽黨的學子們。
另一套沒有利益瓜葛的知識體系培養出來的學子們,可以盡情的展示畢生所學,可以盡情的為理想而奮鬥。
京師大學雖然才開辦數月,連學校都沒建好。
但這並不妨礙開課和招生,有舊有的理工學院做底子,其實是有一套框架在那裡的,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讓京師大學直接上路。
有沁源的學子們充作第一批的主要人數,再有第二批從安南等國招收的進步學子,也有萬餘人。
再加上全國招生,雖然人數主體都是青少年,並填充到京師附中先做預科學習,但龐大的讀書人群體,自然有於科舉不擅長、沒興趣的人。
多了一條路,自然會有人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