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二龍會師,時代已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沁源武德充沛。
在確定要進京勤王以後,年輕人們邀請張執象觀看了一場軍事演習,就是專門針對敵軍翻山越嶺並破壞水源的軍事預演。
那營正規軍並沒有參加,參加的是民兵和學生。
他們沒有參加過實戰,但軍事素養不錯,看起來的確像是在打仗,優點是組織度很高。
“他們一直堅信武裝鬥爭。”
“在過去, 都是由陳卿帶著那營正規軍扮演敵軍的,正規軍是參與過數次大仗,在十萬級別的戰場上活下來的,是真正的精銳。”
“九年來,雖然沒有一次演習能夠擊敗陳卿他們這支藍軍。”
“但紅軍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讓他們出去搞三農改革,他們可不會和和氣氣。”
王絳闕還是做出了提醒, 對此,張執象卻完全沒有擔心, 反而很滿意,說道:“陛下就是看中了他們的鬥爭能力啊。”
“既要搞得懂方向,又要能堅持鬥爭。”
“他們就是點燃大明的火種。”
“能有三萬專業人才深入基層搞三農改革,才能在三五年內改變整個大明。”
王絳闕搖了搖頭,說道:“沒有三萬人那麼多,整個沁源才六萬青壯年,男女全部算上,16~28歲之間的,也就三萬多。”
“至多有兩萬人去京師就不錯了。”
“而且,相對於大明十多萬個行政村,五十多萬個自然村,兩萬人與之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真的一個村只派一個人。”
“發動百姓, 建立農會,整頓治安,對抗地主,平均土地,集體勞作, 修建水庫……”
“人還是太少了。”
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哪怕是沁源的這些人,他們也要在社會實踐當中去充實完善,最初這些“新兵蛋子”的效率肯定是不高的。
而且。
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可不是皇帝不想,那些地主鄉紳,知道你要革他的命時,他可不是乖乖的引頸就戮,哪怕有朝廷的法令在那,他們也是會拼命反抗的。
這是戰爭,是戰爭就會死人……
“不會光讓沁源的人去衝鋒陷陣的,一旦開始均田,朝廷也會召集一批人參與這場變法,只是他們當中的讀書人肯定不多,這個時候沁源這些學子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另外。”
“讓沁源的學生到京師大學去,而京師大學原本應該招收的學生則要送到沁源來。”
百盟書
“不光是招收現成的大學生,還需要更多數量的預科生, 讓他們先來沁源讀中學, 甚至小學, 待京師附中建立好後,再決定他們回去是讀中學還是大學。”
“京師大學第一批招生,大概也會有兩三萬人。”
“讓他們先來接受勞動改造,接受不一樣的思想,再回去讀書,就能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了,也就都明白民間疾苦了。”
“有了主見,才會明白讀書是為什麼,不會荒廢時間。”
“這也是個開頭,我認為以後所有的大學,學生在入學前,應當接受半年左右的工農業實踐,然後再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