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不是請客吃飯,本來就是要動蛋糕的。

嘉靖沒指望能夠和和氣氣的改變一切,也沒指望不會有鬥爭和流血,還政於民,將法理賦予給百姓,是在刨士紳的根。

士紳們肯定會使用殘酷的手段鎮壓。

但,士紳才多少人,百姓又有多少人?當他們徹底將百姓激怒的時候,他們就知道,大明雖然沒有路燈,但卻有歪脖子樹。

士紳們沒有把皇帝吊死,皇帝和百姓,就要把他們吊死。

……

在孝陵,一般的祭祀都只是在享殿,因為再往後,就是陰陽的分割線了,跨過去不吉利,但嘉靖卻沒聽勸阻,帶著張執象過了洪門,進了“陰間”。

跨過昇仙橋,穿過明樓,來到寶頂。

眼前這座山頭,就是埋葬朱元璋的位置,真正的陵墓就在山中。

“陛下要去地宮?”

“不,上山看看,朕聽說,山上有塊碑。”

寶頂山有一條小路可以上去,是修了石階的,兩人安靜登山,林間時不時有梅花鹿穿梭,漫山皆是松林。

兩人登頂,確是看到了一座石碑。

石碑並不大,有些古舊,石碑前的基座上,也堆滿了松針、落葉,嘉靖見了,便從一旁折了根樹枝,開始掃落葉,張執象也放下食盒,在一旁幫忙。

待清掃完畢,才擺下祭品,斟好祭酒。

這才仔細看那碑文。

石碑上有三段字型,居中的是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親自手書,位於左側的,是永樂十八年,朱棣寫的,右側的則是宣德八年,朱瞻基所寫。

不是後續皇帝沒有寫,而是後續皇帝根本就沒有能來孝陵祭拜的。

朱厚照可能想祭拜,但到了南京屁股還沒坐熱,就落水一次,被強制送回京師,路上再度落水,就“生病”了。

歷史上,嘉靖南巡,也是想要來的。

可終究沒有跨過長江,只能去顯陵祭拜父親興獻王。

如今。

嘉靖卻站在了孝陵,站在了三代帝王刻字的石碑前方,終於改變了歷史,也終於見到了大明的真相。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寫的是:“開國勳貴六十三家,非因大案株連,受士紳引誘陷罪而死者數家。正直不改初心,忠心於朕,能憫農者,共十一家,遭陰私手段,子孫斷絕,不能護之,朕之過也。”

“然。”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死,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死。”

“呂本是他們的人,太子妃呂氏自然是他們的人,他們想讓允炆當皇帝,想讓我老朱家步入老趙家的後塵……朕,不會讓他們如願的。”

“婆娘。”

“等我給標兒報了仇,就來陪你。”

看著朱元璋的留言,張執象和嘉靖都沉默了,果然,只有朱標是老農民朱重八的兒子,其他皇子,都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

張執象感慨道:“洪武皇帝殺伐果斷了一輩子,終究沒忍心殺朱允炆。”

嘉靖嘆息:“畢竟是懿文太子的兒子,建文只需模仿懿文太子,讓太祖在他身上看到幾分影子,太祖畢竟已經老了,是沒有辦法痛下殺手的,而他們知道太祖不敢動手,就會肆無忌憚。”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便是他們的試探。”

“一場科舉,竟然北人無一人錄取,全部錄取南人,簡直荒謬至極,可就是這樣的大案,太祖卻只能將主犯劉三吾發配西北,反而是檢舉者張信被凌遲處死。”

“這是太祖的手筆麼?”

“顯然,自從藍玉案之後,太祖已經提不動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