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孝陵石碑,三代血淚(第2/2頁)
章節報錯
“文官步步緊逼,武將們又何嘗省心?”
“懿文太子的長子朱雄英雖死,但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才是新的嫡長孫。文官要擁戴小皇帝,武將也要擁戴小皇帝。”
“太祖能如何?”
“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五子,還有晉王、燕王、周王在世,哪有傳孫不傳子的道理,更何況,燕王類太祖,能征善戰。”
“自來都說太祖是為建文才掀起的藍玉案,其實錯了。”
“太祖真要想傳位給孫兒,直接傳位給朱允熥便好,藍玉他們一萬個支援,但這也代表著,新的小皇帝掌握不了朝政了。”
“藍玉案,處理武將,是為了給燕王掃清後路。”
“只是不料。”
“為了阻止太祖傳位給燕王,那群文官居然如此不講究的弒君政變,而建文一點帝王之術都不會,心甘情願的當文官的傀儡,寒了武將的心。”
“所謂靖難。”
“哪裡是什麼皇室奪權,本質上,就是文臣武將之爭。”
“這場爭端一直延續到土木堡,文官徹底獲得勝利,勳貴從此失勢。”
作為大明天子,嘉靖對於一些事情,看得自然要更加透徹一些,越是看得明白,越是知曉大明皇室一直以來面對的敵人有多麼難纏。
也對英宗多了絲同情。
因為,他和英宗上位的時候,所面臨的局面都是一樣的,上有太后壓制,都是少年英主,鎮服朝堂,但,朱祁鎮敗了,他還沒有。
他有國師,而英宗沒有,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無怪乎英宗會敗,畢竟連成祖都逃了。”張執象看著左邊朱棣的留言,不由發出了一聲嘆息。
朱棣是永樂十八年留言,而大明遷都就是那一年,他不能再留在應天了,而是帶著整個朝廷遷往京師,以邊軍武力來保證自己的統治。
朱棣所寫為:“京營腐化,士紳異動,有借倭寇之名破都亂政之憂。孩兒不孝,唯遷都京師,以振朝綱。”
“鄭和數下西洋,已經找到線索。”
“我大明之敵,不僅僅是士紳,還有一個埋藏極深,很可能延續了兩千年的組織……歷代興衰,都有他們的影子。”
“若不剷除他們,我大明恐也重蹈覆轍。”
“父皇在天之靈,保佑孩兒。”
看到朱棣這段話,張執象明白,朱棣已經注意到墨教了,這個秘密也被朱棣傳了下去,但是看嘉靖的臉色,應該是失傳了。
因為,宣德八年,朱瞻基那段話已經說明了問題。
“洪熙元年,丟安南。”
“宣德二年,南征失敗,丟安南而南洋半失。”
“宣德五年,再下西洋,三寶太監欲重奪海權。”
“宣德八年,鄭和被害,丟舊港宣慰司,艦隊受襲,王景弘攜殘部返回南京,不肖子孫朱瞻基丟失海權,敗於敵手,愧對先祖!”
那壓抑的痛苦和絕望,在字裡行間都能夠透露出來。
很顯然。
朱瞻基明白丟了海權,對於大明來說意味著什麼……然而,朱瞻基已經無能為力了,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時年三十八歲。
群臣在文華殿拜謁皇太子朱祁鎮,英宗時年,八歲。
主少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