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執象一直在跟王絳闕強調這些。

當然,他並不認為自己一定正確, 所以將理論都告知了王絳闕,希望她能夠找出不同的答案來。

“這十年的工業發展很迅速。”

“尤其是舟山那邊,已經開始工業化了,整個大明進入工業化也就是這二三十年的事情, 伴隨著生產力的提升, 士紳、商人們將逐步蛻變。”

“既然資本已經孵化。”

“未來終究是要屬於青陽的。”

經過九年的實踐, 王絳闕已經明確的看到了沁源與外界的不同,是每一個人發自內心的不同, 她堅定的相信,他們是先進的。

王源之抱著紫砂壺喝了口茶, 說道:“張執象未必沒有想過這些,但百代皆用秦法,我們要考慮自身情況。”

“他在反對照搬,絳兒你也要因地制宜啊。”

“西羅人學不會內算, 所以資社這套,都是根據外算學歸納的, 對於文明來說, 任何制度都是外在的, 唯有人, 才是內在的。”

“不拘於制度, 在於人心的覺悟,這是張執象如今想做的。”

王絳闕說道:“既然在於人心,變法就更有必要。”

王源之搖頭,道:“絳兒,你著相了。”

“這些天,爹琢磨了一個東西,自上而下的變法,真的像張執象寫的那些案例當中一樣,註定會失敗?”

“那,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上古聖王,又是如何帶領文明前行的?”

“爹想。”

“關鍵還在人,帝王若是因私慾而變法,自然失敗,倘若因天下而變法, 那帝王的意志, 就代表天下的意志。”

“百姓在向上發力,而帝王代表他們行使無上權力, 來對付真正的敵人。”

“將橫亙於社會當中的食利階層徹底消除,解決自秦以來,華夏制度當中的那個官字。不僅僅是一時的解決,而要永久的解決。”

“從人心當中剷除。”

“不論要做什麼,得先開創一個盛世才好。”

“倉廩實而知禮節。”

“唯有盛世,人民不需要掙扎求生,才會精神飽滿,昂揚向上,敢與本惡為敵。”

“文明,國家,個人,是三位一體的。”

“須得,相輔相成。”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