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在王絳闕詢問起義軍事宜的時候,張執象一直都在強調大明的工業化程度不夠,缺乏大規模產業工人。

在張執象的初步調查當中,大明工人很多,但絕大多數不是沒有生產資料的人。

華夏作為絲綢之國,幾乎全民女性都在進行紡織,但絕大多數都是小農經濟下的男耕女織,是擁有土地的小資。

即便是大型紡織工廠的專業女工。

她們也只是來打工而已,她們的家庭絕大多數都是在農村耕地的,你能把這些紡織女工從她們的家庭剝離嗎?

並不能。

在華夏,你要看一個家庭處於什麼情況,而非一個人。

以張執象在南京遇到的陳五為例,陳五作為力工,只有出賣勞動力換取微薄報酬,他的確是沒有生產資料,而陳大娘卻可以在家裡做女紅。

她並不需要為誰打工,自己就掌握生產資料,可以生產刺繡賣錢。

她算個體工商戶。

然而,陳大娘賺的錢幾乎都是為了給陳五用的,那陳五又算什麼?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南京城的土著,許多居民在城外有地,只是不耕種, 交由那些農莊佃戶打理, 自己卻在城內打工,他們又算什麼?

例如鉛山縣的造紙業。

許多工人都是當地的居民,他們家有人種田,有人在紙廠打工, 有人自己就做紙漿造紙, 造紙業產業規模極大,可純粹的工人家庭有幾個?

在工業化提升, 大型機器衝擊傳統產業, 導致傳統手工業者無法生存之前,是沒有辦法將產業工人從原生家庭中剝離出來, 讓他們作為單純的工人。

也就是說……剝削程度還不夠。

必須要讓一個家庭, 只能依靠打工維持生活,無法從事其他任何的生產活動。

對於工廠來說,他們只需要工人成為工廠純粹的附庸。

而土地兼併下的佃戶不同。

地主還指望著佃戶成家, 世世代代的為奴為婢呢,有家庭,就代表著有老人要照顧,有妻兒要養,人就被綁死了,缺乏魚死網破的決心。

所以。

哪怕是沒有任何生產資料的佃戶, 他至少還是個人, 還有家庭。

而賽博朋克的世界會將人從家庭中剝離,將社會變得原子化, 每一個人成為單獨的個體,也失去了社會性,成為了——工具。

那對雙生子, 都是工業化的產物。

只是工業化必然是資本增密的過程,才會有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

本質上。

是生產力發展, 讓人類對自然, 對自我種群的控制力越來越強的表現。

因而。

在生產力出現質變之前, 在大明進入工業化之前, 大明是缺乏成熟土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