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十分開心蹭到小白龍呢!不然光爬山是很累的。

正如他所說,把注意力放在別的地方,身心的疲累就減少了。

龍騰心疼地看看他,不知道他這麼又爬又講累不累?把包裡的水開啟,遞給他。

何歡喝了一口,繼續:“雞足山中,迦葉持衣待彌勒;心燈會上,宗門泰斗仰虛雲。

虛雲19歲出家,遊歷天下,探訪聖地,國內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除了坐船,全靠徒步,行程數萬裡。

一生經歷清朝、民國、新中國,鴉片戰爭、義和團、抗日戰爭等等,可以說一生都在亂世。

在這樣的亂世中,歷坐十五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一身兼承禪門五宗,信徒數百萬,苦行百年,一百二十歲圓寂。被譽為禪宗泰斗。

重興六大祖庭,之一便是雞足山。這就是虛雲募資修建的雞足山第一大寺,祝聖寺。”

比起下面經過的寺院,祝聖寺確實香火鼎盛。一來寺院名氣大。二來這是私家車終點,觀光車起點,大部分人徒步起點。

旁邊就是香會街,賣香吃喝住宿都有。

世俗的熱鬧,聖地的香火,彙集於此。裡面人頭攢動。佛門與紅塵在此交匯。還好是初四,如果是初一恐怕更熱鬧。

這樣的地方,兩人不敢再把仙女放下去了,走過放生池八角亭,何歡對身後幾個遊客和香客說:“你們先去。”

就拐到旁邊人少的一個長廊坐下。

幾人看了看,蹭了一路導遊,還想繼續蹭,但看得出小白龍是這位姑娘請的導遊。

這姑娘包括她的貓一看都是大戶人家,走了這麼久,肯定要休息一會兒。他們也不能老蹭啊!

只好先進去了。

何歡也想跟龍姑娘單獨待著,不然牽牽手都不方便。只是他一向不會趕遊客。導遊對遊客,即便是偶遇同行一段,那也是緣。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結眾生緣。

很多景點,都會有遊客蹭導遊,有的導遊高興,有的導遊則會生氣。

對於何歡來說,有人來聽自己講就很開心,只要自己的遊客無所謂就行了。

“這裡亭臺樓閣的,建得跟花園一樣。”龍騰說。

“可不是嗎?但這個寺廟還真是虛雲自己去國外募集資金建起來的。是雞足山第一大寺。

拜佛拜佛嘛,很多人都是在大雄寶殿拜一拜就走了。但其實很多寺院建築都很有特色。

寺院之所以變成景點,並不只是因為宗教功能,像這些文物保護單位那都是很有歷史文化的。”

這會兒裡面擠擠挨挨,兩人也不趕緊,乾脆順著亭臺樓閣繞到後面藏經樓,觀賞名人字畫和碑刻。

果然前面熙熙攘攘,後面人跡罕至。很清靜。

“祝聖寺是雞足山第一大寺。但是在虛雲之前,徐霞客來的時候,只是一筆帶過。明代叫迎祥寺,也叫缽盂庵。

虛雲十七歲結婚,十九歲出家,把個老來得子一脈單傳的老父親氣得到處找他。他卻躲在山洞裡打坐。這一坐就是許多年。

等他從山洞裡出來,世事變幻,也沒有坐出個所以然。迷茫時得到一位大師指點,開始遊歷天下。

少年出家,除了對佛法的喜歡,當然也有不諳世事。出來後已過而立,深深覺得愧對父母。

為報答父母恩情,虛雲三步一叩首,歷時一年,從普陀山拜到五臺山。後來又遍訪名山大川佛門聖地,拜峨眉,入LS。

接著從LS翻越喜馬拉雅山,去印度學習佛法。在印度佛教典籍中又發現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的記載。

回國後,第一站就來到雲州,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雞足山明朝全勝時三十六寺七十二庵,虛雲到時,只有十來座子孫廟,不許外來僧人掛單。”

“什麼是子孫廟?”

“所謂子孫廟就是僧人不守戒律,寺院做得跟家族生意一樣,代代相承,做點法事,收些供養。這就叫子孫廟。

本來僧人遊歷天下,寺廟都是免費接待的,叫掛單。但那時候雞足山都是子孫廟,說是出家人,其實是家族私產了嘛。

現在也有很多這種情況。特別是景區景點的寺廟,都招親戚來當和尚,都不願外來僧人掛單,怕分他們的錢。

現在僧人也不喜歡掛單,發不了生活費了,活不下去了才被逐出去掛單。類似於辭退。那也是很淒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