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忍了半天,才繼續講:“一看這個孩子翅膀硬了,要反天啊!爸爸也皺眉了,分成主戰派和主和派。

主和派還是覺得那麼小個地方,一群蠻孩子打架,我們大人還是不要去幹預。

而主戰派則認為放任這個熊孩子,其他孩子也會效彷他,都不聽話了,那麼西南邊境將全線崩潰。”

大家點點頭,“很有道理!”

“總之,吵來吵去,最後決定:孩子不聽話,打!”

“開始了著名的三徵麓川。”

何歡講完三徵麓川,大家才發現戰爭不是打孩子那麼簡單,老百姓最慘!

“明軍歷時九年三徵麓川,調動了百萬大軍,傾盡了明朝整個南方的力量,終於活捉思任法,雲州千戶王政將他押赴京城。

思任法知道這一去京城肯定會受辱,絕食,看他要死了,王政梟下他的首級,寄往京城懸掛。”

“好殘忍。”

“三徵麓川終於結束,高掛的頭顱也顯示了明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影響力,震懾了雲州邊境土司。

但並不算徹底勝利。還有一個沒打起來的第四次,思任法死後,大兒子思機法也戰死,各部族又擁立思任法小兒子思祿法為王。

為什麼這些部族到這個時候還是不臣服明朝而擁立思氏呢?還是因為我們剛剛講的,明軍刀鋒所至之處,是軍民一起砍的。”

大家點點頭,以前打仗真的殘忍,沒有不傷百姓的說法。

“明軍又一次出征。但真的太累了,打了九年,打了個寂寞。看著就一個熊孩子,打了九年,沒打服。為什麼?

對於大明來說,他只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但是對於雲州來說,他是大哥。我們說過,大哥有時候真的比爸爸管用。

兄弟嘛,大家各方面相近,爸爸嘛,有代溝,又離得遠,一群野孩子,為中原正統所鄙夷,都不稀得管你們。兄弟卻整天一起騎大象,玩打仗遊戲。”

大家又笑起來。

“你聽你哥的,不一定聽你爸的。明朝也發現,這孩子翅膀太硬了,越打越叛逆。

因為已經激起民眾的反叛心了嘛,你打死一個他們再擁立一個。沒法斬草除根,不想打了。

思氏也已經打得七零八落,對爸爸也有點畏懼。最後兩軍隔著大金沙江立石為界,盟誓:石爛江枯,爾乃得渡。”

“大金沙江,就是獨龍江,元明時期的稱呼。也流向緬甸,成為尹洛瓦底江。”

遊客們點點頭,又增加了地理歷史知識。

“至此,三徵麓川結束。戰後雲貴等地將士傷亡慘重,衛所空虛,雲州也因為戰事頻繁,米價飛漲,餓死許多百姓。可以說是付出了慘重代價。”

大家默然,雖然小白龍講得很幽默,但戰爭很殘酷。

“更嚴重的後果還在後面,九年征戰,耗盡了南方人力、財力,橫徵暴斂,致使苗民起義。

三徵麓川時,思任法是緬甸捉住的,明朝許諾把思氏的土地給緬甸,他們才獻出思任法。所以周邊民族的關係也變得十分複雜,充滿仇恨,戰爭不斷。

這正是主和派劉球講的,減一麓川而生二麓川。思氏從瑞麗敗退後,明朝與緬甸東籲王朝又以瑞麗為中心,爭奪各個傣族土司的控制權,爆發了明緬戰爭。

而思氏退到緬甸,最後被東籲王朝所滅,時間也在明王朝滅亡之前。麓川王國可以說是伴隨了明王朝一整個朝代,都是近三百年!”

“真是相愛相殺啊!”

何歡道:“而且緬甸獻了思任法兩百年後,又獻了永曆帝。”

一位遊客感慨:“完全是獻祭啊!”

“對呀!”何歡道,“唐朝伐南詔之後第二年爆發安史之亂,明朝徵麓川之後第二年爆發土木堡之變。

這都是因為大規模對西南用兵,導致國庫空虛,軍營空虛,造成的。唐朝、明朝都是因南征由盛轉衰。所以,明史稱麓川之役——以一隅騷動天下。

到了清朝,又數次爆發清緬戰爭。後來,緬甸成為英殖民地,跟清朝簽訂了邊界條約。我們的很多國土,就是在那個時候丟失的。”

大家默然。

“正是歷朝歷代在西南邊疆地區戰與和,血和淚的教訓,才有了今天的民族友好政策。”

大家點點頭。

“國家分界,一般會以地理和人文兩個界限來分割。最常見的是地理,以江河山川為界。按人文分,就是同一種民族,劃分到同一個國。

雲州跟東南亞南亞山水相連,開始是以瑞麗江為界河。但歷朝歷代兩方不斷地滲透和摩擦,形成了現在既沒按照地理分,也沒按照人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