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理想牛1號和2號(第1/4頁)
章節報錯
在華夏的餐飲文化裡,對於牛肉的烹飪方式其實有很多。
紅燒~炒~燉~滷~水煮~粉蒸等等等等!
其中陳理最愛的是紅燒和粉蒸,這兩種吃法堪稱陳理的心頭好。
但是這兩種烹飪方式其實不太適合在家裡製作。
紅燒還稍微好一些,家裡製作出來的牛肉和餐館製作出來的味道雖然會有些差別,但如果廚藝好的話~差別其實不大。
但是粉蒸就不一樣了,家裡做的蒸菜無論你怎麼做都很難做到外面餐廳的口感。
這和技術無關,而是製作菜餚的裝置有關。
蒸菜~十分的講究火候,而這種火候~一般的家庭基本上是達不到的。
這就好像你在家裡做爆炒系列的菜餚,無論你怎麼炒也不可能像餐館裡炒的那麼嫩。
因為家裡的廚具~根本達不到那種製作這些菜餚的溫度要求。
簡單來說,越是對火候要求嚴格的菜餚,在家裡製作和在餐廳製作出來的味道完全是不一樣的。
當然...如果你家裡有專業的廚師用具,那自然另當別論。
所以華夏菜除開細分的各大菜系~各大流派之外,其實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別,一種是家常菜,一種是非家常菜。
簡單來說~普通人家裡日常生活經常吃到的那些食物,就是家常菜。
偶爾才做一次或者是要去飯店酒樓才能吃到的,一般被為飯店菜或者是酒店菜。
而牛肉~在華夏曆史中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實都不屬於家常菜的範圍。
在華夏~除卻一些少數民族之外,對於牛肉真正的烹飪...其實還是最近這幾十年才真正開始的。
這並不是說以前就沒人會做牛肉,而是對於普通人而言,能烹飪牛肉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
因為華夏是一個農耕國家,牛這種生物在華夏幾千年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可不是肉類提供者。
在唐代之前,殺牛可是重罪,最嚴重的時候殺牛甚至可能會被砍頭。
例如《漢書·龔遂傳》記載~“禁私殺牛馬,牛用耕田,有宰食者,殺無赦”。
還有《淮南子·說山訓》記載~“殺牛,必亡之數。”高誘注曰:“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殺牛,民犯禁殺之者誅,故曰必亡之數。”
那時候對於殺牛...真的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
當時即便是達官貴人想要吃牛肉~也得給牛找個病死或者是摔死的藉口,至於普通人...基本上是沒那個口福了。
而自唐代以後,歷經宋~明~清幾代雖然對私自殺牛罪的量刑有所降低,但私自屠牛始終是犯法的。
直到清末新政時,才廢除了這項罪名。
是的~這時候殺牛就已經不犯法了,但實際上...除卻一些達官貴人之外,普通老百姓也根本不會為了吃肉而殺牛。
因為華夏是一個農耕國家,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夏國內的牛...絕大多數都是耕牛。
而耕牛~都是農家的好幫手,除非老死~病死或者是意外死亡,否則沒有人會單純為了吃肉去殺牛。
所以實際上~華夏境內的絕大多數牛...根本就不是肉牛。
而國外的肉牛則不同,他們飼養這些牛肉的出發點...就是奔著吃肉去的。
甚至可以說~國外的牛就是為“牛排”而生的。
他們的飼料主要以穀物為主,穀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每天除了吃,就是睡,使得身體內脂肪肥厚,肉質軟嫩細膩,而這樣的肉,做成牛排肥瘦適中,口感鮮嫩。
而國內的耕牛因為長期勞作~就像是在進行體能鍛鍊一樣,所以全身都是肌肉。
再加上國內的牛吃的基本上都是飼料和乾草,所以牛脂肪很少,水分也很少,一身腱子肉,肉質偏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