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元宵就是楊梅公開教學大棚種植的日子了。

周邊幾個村子都由他們的村長帶領村子裡的幾位莊稼老把式作代表,來善水村學習了發芽苗菜和大棚種植的技術。

與此同時,錦州府報也刊發了楊梅所獻方子的內容。

這樣,其他州府也可以從錦州府報上學習借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實踐。

正月二十,是善水學堂揭牌正式開課的大喜日子。

老祭酒、羅院長、縣令王志遠還有陳家的大老爺、二老爺以及馬叔明的同窗好友們都來捧場支援了。

鞭炮聲、歡笑聲、讚許聲此起彼伏,空前熱鬧。

村子裡一下來了這麼多有頭有臉還有地位的大人物,來村子裡拿貨的行腳商們看得羨慕不已,誇讚善水村這是要徹底騰飛了。

村民們的臉上全都掛著燦爛的笑容,因為驕傲,他們高昂起了頭顱,因為自豪,他們連走路都帶風。

在全村村民的見證下,老祭酒和王大人一起為善水學堂完成了揭牌的儀式。

之後,老祭酒和王大人作為‘特邀嘉賓’相繼發表了重要講話。

雷鳴般的掌聲如潮水一般,一波接著一波。

全都換上了新衣,像蘿蔔坑般排列整齊的善水新生代們全都挺直了脊背,不管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都聚精會神的聽著臺上的人講話。

因為他們知道,老先生和王大人,都是頂頂厲害的大人物。

他們從現在開始好好讀書,將來也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楊梅安排了大妮和大寶分別給老祭酒和王志遠各獻了一束手工絹花後,這才以堂長的身份,開啟了新生開學的第一堂課。

老祭酒、王志遠、羅院長還有陳大老爺、陳二老爺、馬叔明的同窗等人全都被邀請來旁聽。

別開生面的教學理念,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彷彿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專注教學三十載的羅院長驚奇不已。

他詢問馬叔明:“這什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針,你娘是從哪兒學來的?”

這真的是一個農婦該有的認知麼?

羅院長忽然間覺得自己三十多年教書育人的事業是白乾了。

從古至今,他們便被灌輸了一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理念。

家裡但凡能供一個讀書人,那就是家裡的希望,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希望。

他們會勒緊褲腰帶,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切好的東西都供給這個有可能出人頭地的孩子。

至於下大地亦或者家務活,嗨,那怎麼能讓孩子那雙拿筆桿子的金貴的手來幹呢?

除了讀書,他們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

所以,讀書人有時候真的除了能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之外,在老百姓們的眼裡,還有個代名詞,那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事實證明,不是所有讀書人都有‘能讀書’、‘讀好書’的天賦。

有的人窮其一生,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連個秀才功名都沒能考上。

家裡為了供養一個讀書人,過得窮困潦倒食不果腹,可到頭來,付出的一切卻與得到的回報完全不成比例。

後悔嗎?

後悔呀!

可是又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