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怎一個亂字了得(第2/2頁)
章節報錯
邊境武將,說法就更自然了。
倘若有西夏將軍真的見榆市這群有生力量眼紅,屆時給朝廷上書,要在榆市邊境修築軍事工程,即便西夏仁宗重文輕武,同意一批大理石還不是小印一蓋的事兒?
只是,先從西夏在榆市駐軍將軍查起的夜執陽翻了三個鐘頭史料後,人徹底麻了。
這段時間蒐集八大星卜的資料,夜執陽接觸最多的是西夏的山地部隊,來去如風,身手敏捷的步跋子,誰能想到,這地兒還有四種不同的西夏軍隊出沒?
西夏騎兵部隊鐵鷂子、遠端攻擊部隊潑喜軍、專門抓俘虜的軍隊擒生軍、以及禁衛軍質子軍。
鐵鷂子人數不多,常年三千人,分十小隊,每個一個小隊三百人,作戰期間,鐵鷂子的主要任務就是衝陣,試想幾十匹甚至數百匹戰馬連在一起橫衝而來,騎兵身披重甲刀槍不入,陣仗可想而知。
榆市流民作亂期間,常守在這裡的兩支鐵鷂子小隊擔負巡查工作,偶爾出手鎮壓便異常血腥,不過鐵鷂子又沒有將流民趕盡殺絕,想來是擔心這塊兒緩衝地帶消失後,他們就得與大金的軍隊展開正面交鋒。
潑喜軍可是將榆市流民氣的牙癢癢。
這支軍隊算是一支科技隊,想當年西夏軍對宋軍作戰,只能靠金戈鐵馬的蠻力,大宋這邊就精細了許多,遠端長弩、火箭彈、防禦車應有盡有,後來西夏軍好一通學習,研製出殺傷力極大的投石機和旋風炮,不僅如此,為了便於攜帶,西夏軍隊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地將投石機進行了改良,縮小了尺寸。
潑喜軍總共二百來人,榆市邊境就分配了七十人,一邊是手拿木棍鍬鋤的民兵,一邊是正規軍裝備,《西夏軍事詳錄》中記載,潑喜軍曾對橫塞聚集的流民發動過一次投石攻擊,兩炷香的工夫,流民死傷將近兩百,這種效果,流民豈能不又恨又懼?
擒生軍共計十萬人,以往這支軍隊的任務就是去戰場上抓俘虜,只是在榆市邊境駐守的四成擒生軍,出軍規模並不大,想來和鐵鷂子的心思一樣。
不管是殺完還是抓完,榆市真要是沒人了,到時候大家都沒得玩兒。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質子軍。
質子軍成型較早,當年李元昊為了讓各個少數民族的首領臣服於他,便將這些傢伙的子嗣統一編制為禁軍,後來西夏王朝穩定,原本腦袋在腰上彆著的質子軍,搖身一變都成了趾高氣昂的禁衛軍。
要說這些傢伙在皇城裡守著也就守著,偏是有些首領指望子嗣能夠出人頭地,離皇帝更近點兒,便懇求夏仁宗讓他們出去歷練歷練,對軍隊武力一貫不講究的李仁孝也就任由他們折騰了。
榆市荒瘠混亂,來到這兒的質子軍不多,可眼見都是些兩眼餓得發昏,只剩一腔倔強氣活著的流民,這些質子軍沒少磨刀霍霍,恨不得立刻建立一番豐功偉績。
結果呢?有鐵鷂子、步跋子這些軍隊出面干涉,績效沒撈著,倒是在自家人手裡窩了一肚子火氣,只能狼狽而歸。
“怎一個亂字了得啊!”
合上史料,閉著眼睛輪刮眼眶的夜執陽只覺得滿眼星星,大幾十位隊長、偏將的名字將這位考古天才的腦子摩擦得生疼。
長舒一口濁氣,夜執陽決意去文物庫瞧一瞧青紙人,換一換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