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百戶在第二個路田囤堡又被攔住。

這次腰牌也沒有用。

“你海陽堡的,跑這麼遠?你要到那去?去幹什麼?”

“我老家在青州,父親重病,我想回去看望。”肖百戶把想好的說辭說一遍。

“假條呢?”對方問。

“。。”肖百戶目瞪口呆,這是什麼玩意?

“沒有假條?沒假條就回去,要麼我們派人送你回去?”

“不用不用,我自己回吧。”肖百戶只好掉頭。

這會他心裡已經在破口大罵了。

丁毅他想幹什麼?整個登萊是他的地盤嗎?這是大明皇帝的天下啊。

他前期以災民身份混進千戶所,眼下居然都無法離開登萊。

離開都這麼難,想想外面的人進來又有多難?

不過這難不住他,丁毅的囤堡都是建在官道等大路口,他就轉走小路。

於是肖百戶一路上,爬山涉水,專走小路小道,歷經辛苦,用了好幾天才離開山東境內。

接著一路急奔京城,要向駱養性彙報這邊的情況。

11月25日,丁毅用了五天時間,把登萊降兵囤田的十四萬畝田,分了一萬多出去。

現在也不能稱之為降兵了,全是丁毅的囤兵。

分出去的同時,登萊地區原所有大部份千戶衛所,包括海陽所,大山所,寧津所,尋山後所,百尺崖後所,金山左所,奇山所,王徐前寨所八個千戶所俱分到一千多囤兵,全部變成滿員的千戶所。

另有兵亂中沒有波及到的夏河前寨所,雄崖所,浮山所等還是朝廷原來的人員,這三所加起來都沒一千人,且俱是老弱病殘,大量的土地在各所千戶副千戶等將領手上。

這些訊息傳出去後,雄崖所,夏河前寨所的軍戶們個個怨聲栽道,狠不能立馬遷到其他所去。

當然,實際上丁毅的這些兵員大部份不在各所,而是在各囤堡中守著,丁毅是佔了各所的編制,不讓朝廷安排人,然後把人分囤各堡,守在登萊各處囤田,兼看守全登萊各路口。

因為他從全國各地引流災民進來,需要各路口指引他們往登州去。

11月26日,分完田後,由巡撫衙門往京城上報,因有好多流民和災民到了登萊,為恢復生產,當地想用分田來促進災民們轉為軍戶。

明朝時,一般農民們是不願意幹軍戶的,現在登萊兩地軍戶缺編太多,朝廷也在研究怎麼辦?

有人提議把營兵轉軍戶,比如像王衛忠那樣,從旅順或其他地方抽調兵馬過來轉軍戶。

也有人提議把農民轉軍戶,但怕農民不願意。

現在有農民願意轉軍戶,自然求之不得,於是朝廷果斷同意。

這樣丁毅就順理成章,佔了各千戶所的編制,同時讓自己在登州的戰兵也等於達到一萬多,且這邊的戰兵,不需要發餉,只要供吃供穿就行。

11月26日,丁毅召集登萊地區的人員開會。

登萊這邊的情況是,丁毅有登州王衛忠駐軍三千人。(兩千原降軍新編進去),八人千戶所各一千多人,加起來就一萬多人,囤田共是十四萬畝,且還在增加。

今年秋收後,已經實現自給自足,還能支援前方引流災民。

災民引流開始並不是很好,因為剛剛起步,大半年下來才五六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