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也越來越明顯,僅11月,新到登州的災民就有兩千多人,比前面幾個月加起來多。

杜如海把災民們精挑細選,會種田,縫衣,打鐵等有技能的人,被帶到旅順。

其餘的人就地安排在各囤堡附近,由囤軍們看守。

災民按戶編,百戶為一堡,原囤軍中選堡長和副堡長各兩名,管理災民。

每堡災民按勞動力分囤田數,比如有一百個勞力,就囤一千畝。

每一個勞力有一畝的產出是自己的,其餘九畝要上交。

這比囤兵們上交的要少,因為很多災民是拖家帶口,不只是自己要吃,家裡非勞力也要吃。

五年後會和囤兵一樣,每勞動力分到五畝,上交兩成。

這樣五年後,相信所有的災民都願意留在登萊。

分田和囤田的事解決,基本就穩定了囤兵和災民的心。

然後是賺錢的事。

登萊這邊的鹽利加青州濟南,現在都是算到旅順的收入。

丁毅在登萊主要的收入有兩塊,一塊是前期嚴雄帶人查抄的大戶,有幾十萬兩,其中有一半用在他旅順的發餉上面,一半用在災民引流上。

另一塊是金礦,銀礦,鐵礦等登萊兩地的礦產。

這兩地礦產豐富,特別是金礦,登萊兩地都有。

杜如海在這邊總負責,他手上還有四十多萬兩現銀,加上每月金礦等收入大概折銀兩萬多。

這點銀子用在登州目前是足夠的。

這樣的話,糧食,銀子,兵力,丁毅三個問題暫時都沒問題。

登萊的囤田可以自給自足,還有的多。

銀子也足夠這邊的開支,因為這邊的囤兵不需要發餉,只需要用在引流災民上。

兵力就不用說了,只要想打仗,隨時能組成一支萬人大軍。

當下丁毅要求杜如海,在登州城開設匠作局,打造刀槍盾等冷兵器,隨時為擴軍做準備,工匠從濟南找,不能從旅順找,杜如海一一答應。

至此,登萊兩地已經能算丁毅第二個基地,並在將來,隨著引流的效果擴大,為他源源不斷提供人口資源。

話說京城數月前也有大事在發生。

周延儒當年舉薦溫體仁的時候肯定沒想到,溫體仁一步步走上高位後,還想更進一步。

1633年1月,溫體仁累升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他與周延儒一面打壓丁毅,一面相互傾扎,3月登州亂平後,崇禎召集諸人談商丁毅事宜,他和周延儒還異口同聲,誇獎丁毅,以至讓崇禎立馬變色,開始考慮調升丁毅的事。

6月,溫體仁突然發作,因為周延儒在和他交好時,曾私下稱崇禎帝為“羲皇上人”。

眼下溫體仁急於上臺,暗中指使言官陳贊化揭露此事,錦衣衛密探也證明周確實說過這話,周延儒因此下臺,溫體仁接任首輔。

7月,丁毅正在伐日。

這天,崇禎召集新任首輔溫體仁,等商議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