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中國遠古時期神話傳說和史實雜糅的記載持根本的懷疑態度,所以才有了“東周以上無史”的講法。

當然,林辰對他的態度也比較理解,畢竟,時代背景不同。

接下來,胡某人的一個學生將其發揚光大。

顧頡剛,歷史學子在學習20世紀曆史的時候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他提出一個假設:“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

他的觀點有三點:

第一,“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越長”。

第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我們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

他把《論語》三部書中所載的上古史傳說整理出來,並加以比較,發現“禹是西周時就有的,堯、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來的。越是起得後,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農之後,堯舜又成了晚輩,更不必說禹了。”

因此,他覺得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是不存在的。

根據其理論,華夏曆史直接減半。

這股思潮做成了巨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許多人對古代歷史失去了信任,他們認為,許多上古文獻也是假的。

哪怕有一些學者反對質疑,但也難免逃出影響,大部分都斷定夏朝是傳說,或者認為夏代不會有多麼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點口頭傳下來的史影罷了。

若不是後來發現了甲骨文,河南安陽的殷墟,恐怕,歷史真的直接減半了。

講完了來龍,就要想去脈。

接下來李教授又講解了完成課題的一些基礎條件。

比如,科技技術:碳十四的檢測。

當生物活著的時候,體內碳的輻射量和大自然保持一致,生物死亡後,碳十四的輻射量會逐漸衰弱,半衰期大概是5568年± 30年。

所以在檢驗遺址時,可以檢測到存留下來的動植物遺體內的碳的輻射量,根據衰弱的輻射量與半衰期做對比,就可以知道過去了多少年。

林辰聽得津津有味。

現在有如此發達的考古手段,也不知道自己這個金手指能不能化假為真。

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腦洞。

如果自己得到了一件寶物,然後透過論證它是再早前的文物,那會不會成真呢?

好吧,不會。

一道訊息直接傳入了腦海中。

【建議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