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懷疑夠狠,歷史減半(第1/2頁)
章節報錯
“下面歡迎李修賢教授做報告!”
在北河大學黎平主任的主持下,報告正式開始,李修賢教授精神狀態很好,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五十歲左右。
他拿著一個手提包,開啟自己的電腦,很快就連到了前面的ppt上。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
“我是李修賢,今天很開心能夠來到咱們北河大學做報告,我就不再嘮叨沒用的,因為在座的老師都是熟人,我就直接進入主題。”
“我的報告名稱是夏商周斷代史及文明探源專案的意義。”
“首先這兩個專案,其實並不是由我們歷史學界提出來的,這要追溯到九十年代。”
“當時,宋主任,也就是我圖中這位,他帶隊出國考察,和以色列的科學界交流過程中,結識了以色列的科學院副院長、著名亞述學家、中東和以色列古代史專家特德莫先生。”
“這位老先生把亞述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材料作為紀念禮物送給了我方,這份材料的大意是:19世紀中葉,幾位學者成功地破譯了亞述巴尼拔王宮館藏泥版文書上的楔形文字,然後又經過一系列科技手段把古巴比倫王國的年代框架構造了出來。”
“而後我方一行人在埃及參觀時,又被埃及金字塔所震驚,埃及古代史也早被構建出來了,這令我方受到震撼。”
“這是引子,後來考察團回國後,在宋主任的組織下,召開了多次座談會。討論要構建我國的夏商周的年代史......”
李修賢教授停頓片刻。
“那個時候,在國內和國際社會,對夏商的懷疑很多。”
“郭沫若老先生在1929年曾斷言:“《尚書》是開始於唐虞,《史記》是開始於黃帝,但這些都是靠不住的,商代才是中國歷史真正的起頭。”
“與郭沫若同時代的另一位史學大家范文瀾在其主編的《中國通史》中,將五帝、夏朝全部視為傳說,在夏朝、商朝的年代之後用問號表示懷疑,將夏代遺蹟統統視為假設。”
“後來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國際也承認了商朝的存在,但是對夏朝和我國文明的懷疑還有很多。”
講到這裡,李修賢教授抬起頭,環視四周,道:“夏商周年代不確鑿,出現了許多奇怪的言論,比如,我國的文明是西來的,大家請看這本書。”
“這是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斯塔爾編著,於1964年出版的《世界史》。
它在裡面宣稱: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晚於美索不達米亞,且是受後者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青銅器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鍊鐵技術是公元前1000年後從西方傳入的。中國古代文明在商之後才迅速發展起來,商朝的年代為公元前15231027年,安陽地區出土的文物是唯一的物證。
還有許多商朝大小比英國小等等言論。”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夏商周斷代史被列入了國家重大科研課題。”
課題的來龍去脈,林辰以前就有過了解。
其實能有這麼多“不妥”言論。
其實也跟一股思潮有關。
也就是歷史中所說的疑古派。
以康某人為開始,大力抨擊傳統,再到擴大化否定,憑藉其當時的威望,獲得了大量的支援。
再到某個從美留學歸來的胡某人,其留美時師從名教授杜威,胡某人將其實驗主義簡化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並在中國學術思想界大力鼓吹,風靡一時。
回國時教課,採用“截斷眾流”的方法,摒棄遠古“一半神話,一半正史”的記載,在開篇“中國哲學的結胎的時代”一章中用《詩經》作時代的說明,丟開了三皇五帝和夏商,直接從周宣王以後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