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賢教授講授了夏商周斷代史中途遇到到的一些問題,並敘述了考古並不能僅僅單憑文獻記載,還要依靠科學技術手段。

比如,以武王伐紂為例子。

“武王伐紂之年是建立夏商周年表的一個關鍵年代定點。從西漢劉歆開始至今已研究了2000多年,共有44種說法,其中最早的一個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一個是公元前1018年,前後相差112年。”

“那如何確定呢?”

“我們在發現了一個西周遺址的灰坑,根據碳十四的檢測,推定出商周(先周——西周)文化交替的時間範圍為公元前1052—前1020年之間。”

“武王伐紂大概時間也就這個範圍之內,但是這個檢測並不能準確判定時間,還要依靠另一條路線,也就是文獻記載,《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說“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得出兩個結果,一個是公元前1046年,一個是公元前1044年,都在公元前1052—前1020年範圍內。”

“後來又根據《西周金文歷譜再研究》專題研究結果,武王在位之年為公元前1046—前1043年。故多方衡,“工程”將公元前1046年作為武王伐紂的首選。”

聽到這裡,林辰想起了網路流傳的一個言論。

當時,有兩個時間點,眾人不知道那個比較合適。

然後,為了確定出一個。

專家組提出一個意見,那就是民主。

投票!

那個時間點認同的多,就選擇哪個。

這套做法也被許多人所詬病。

當然,現在看應該是謠傳。

然而,在中文網路世界中還流傳甚廣。

講完武王伐紂後,李修賢教授停下來,喝了一口水,笑道:“說起殷商來,我不禁想起前段時間網路上比較熱鬧的一件事情,好像是我們北河大學的一名學生寫了一篇論文,引起了網路轟動。”

坐在下面聽講的林辰一愣,怎麼突然@到自己了。

認識林辰的人紛紛看向林辰。

李教授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看向黎平。

“這位學生也來了?”

黎平咳嗽一聲,道:“來了,是我們專業的一名學生。”

隨後林辰就體會到了被全場人“死亡凝視“的感受。

林辰表面裝作淡然的樣子,說道:“我是不是應該站起來一下?”

他把紙筆握在手中,謝文萱伸出手接了過去。

林辰的話引起鬨堂大笑,連帶著李修賢教授也露出了笑容。

李修賢看著林辰,笑道:“這位同學,咱們算起來應該是同行冤家了。”

眾人不解。

林辰也泛起嘀咕,看著李修賢教授態度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