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是不錯,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張碩皺眉。

在大叢典評進行外賣補貼期間,甚至是更長久的時間週期內,青橙的信譽、口碑以及流量,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重挫。

這也是需要極力避免的。

“青橙科技正在加速線上票務系統的研發進度。”杜青青說。

“這還不夠。”

張碩搖頭,“線上票務又不是我們獨創的,海豚旅行、駱駝旅行都早在這個領域深耕。想要對沖外賣服務的負面影響,還得再拿出一兩款拳頭產品。”

“比如說?”

杜青青是知道,張碩有很多鬼點子的。

“你們看看這兩份策劃。”張碩果然丟出殺手鐧。

事實上,在杜青青提議,讓青橙小築入駐大叢典評的時候,他就已經在琢磨,怎麼來讓青橙科技渡過難關。

甚至是化危為機。

他現在丟擲的策劃,擱在三五年之後其實並沒有什麼新奇的,無非也就是共享經濟領域的兩朵小花——

共享單車以及共享充電寶。

共享經濟的真正精髓,並不在於能夠從中獲得多少利潤,而是為本地生活服務類app拉來流量,同時增強使用者粘性。

原時空黴團收購膜拜單車,就是基於這一商業邏輯。

張碩此時提出要做共享單車跟共享充電寶,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豐富青橙小築的應用場景,二是穩定青橙app的流量。

前者很好理解。

雖然說在提供外賣服務之後,青橙小築七成以上的收入都來自外賣,但不代表說,青橙小築就只是一家線下外賣小店。

那也太對不起在cbd區的昂貴租金了。

本質上,青橙小築仍舊是一家新型便利店,全心全意地為周邊上班族提供“安全、放心、便利”的購物、餐飲、休閒等本地化服務。

因著裝修格調還行,即便是提供了外送服務,青橙小築每天線下其實也還是有很多客流的,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在店裡吃飯。

青橙咖啡、青橙奶茶因著價格實惠,更是受到不少打工人的青睞。

但這明顯還不夠。

從一開始,張碩從杜青青手裡收購青橙零售時,他對青橙小築的定位,就一直是本地生活服務場景的中轉站。

或者說是中樞。

在青橙小築,打工人既能買到急需的電池、耳機、雨傘等小商品,又能吃到安全放心的快餐,還能提供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等服務。

可以說。

青橙小築的服務場景越多,品類越豐富,聚集效應就越明顯。

直到周邊打工人,都下意識地將青橙小築當作是另類的“職工之家”,“英語之角”,“一站式生活服務提供商”、“家、公司之間的第三個生活節點”。

等到那時。

青橙小築才算是真正立起來了。

於此同時,附帶的,這些服務場景也將為線上的青橙app持續帶來穩定的流量輸入,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一件事陸建推測的沒錯。

在萌芽集團的序列中,青橙科技是為青橙零售服務的,而不是反過來。

“做這個,也很燒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