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川軍最高指揮官劉湘將軍帶病出徵,發下誓言,要以血戰一贖川軍20年內戰的罪過,以洗刷川軍只會‘打內戰’的這一惡名。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為了這一誓言,數以百萬計的巴蜀男兒義無反顧的奔赴前線,血灑疆場。

不止有死守滕縣,彈盡糧絕亦不退縮半步,從而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將軍。

更是有數以百萬計的川軍將士。

他們分散抽調各處最前線,又得不到必備補給,再加上裝備過於簡陋,和精銳的日軍往往是正面硬剛,也就是“髒活苦活”都是他們衝鋒在前。除了戰死沙場的那些著名川軍將軍外,犧牲更多的還是那些生前默默無聞,死後甚至連地址、姓名都不清楚計程車兵。

而對於這一切,四川百姓卻沒有一點埋怨,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他們一邊節衣縮食、勒緊褲帶支援中國前線抗戰,一邊含淚把近300萬子弟親手送往戰火前線。

正是由於巴蜀人民個個胸懷“滿腹殺敵報國的熱血”,出川將士們“不把日寇驅出國境,誓不生還”的決心,所以川軍才能“臨戰之勇,奮鬥之烈,較之國內其他國黨軍隊亦無愧色”。

除此之外,還有在棗宜會戰中戰死沙場的張自忠將軍,他也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本來他是可以撤離的,但他卻選擇坦然面對死亡,因為他要用自己的死,來喚醒更多的國人拿起武器抗擊日寇!

臨死前,面對部下的撤退諫言,他更是那句令國人振聾發聵的話:“我不走了,天津沒守住,我走了;北平沒守住,我走了;華北沒守住,我還是走了,今天我張自忠不走了!”

這番話到了21世紀,依舊令人為之動容,更是令人為之憤慨,激勵著國人,恨不能穿越回抗戰年代痛擊日寇……

當然了,愛國的將領不僅僅只有劉湘將軍、王銘章將軍和張自忠將軍。

這樣的愛國將軍,有很多很多,愛國計程車兵和百姓更多。

每每到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必定會有一個又一個乃至無數個愛國之義無反顧的站出來,哪怕流盡身體內的最後一滴血,也毫無怨言。

正是因為如此,中華民族才能渡過一次又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機,才會歷經5000年而依舊屹立在世界之巔。

君不見,如果把歷史比作牌桌,民族比作牌手。

時間的長河中,打牌的牌手換了一茬又一茬,而中華民族卻始終坐在牌桌之上。

偶有遲到,卻從不缺席……

寫偏了,寫偏了,書歸正傳。

閻老西對於這名部下所說的話很滿意,他將目光落在這人的臉上,又追問道:“喔?怎麼說?”

中將:“原因很簡單,八路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還有待考證,而且我們也並不知道八路軍的具體意圖,他們若是拿下這些據點便直接撤退了。

我們貿然出兵,窩了一肚子火無處發洩的日軍必定將我們當成出氣筒,到時好處全讓八路軍拿了,擦屁卻讓我們來擦,完全是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