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勢如破竹的闖賊被攔在了寧武關,就好像當年那個潼關。

“潼關三大戰”已經打完兩戰了,對於這種關隘的重要性,李自成自然是知道的。

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方案。

九月李自成在漢中遭曹變蛟伏擊,只得退居四川,後來前往梓潼、劍州一帶活動。

洪承疇分析李自成勢窮,必定出潼關東走河南。

洪承疇命孫傳庭於潼關南原設定三重埋伏,崇禎十一年春二月,曹變蛟等人將李自成逼入潼關。

此役李自成部屍積如山,幾乎全軍覆沒,當地居民“遇則棒殺,秦賊遂盡”,最後僅以十八騎突圍出來,逃入商洛山中。

又過了五年,孫傳庭拜陝西都督,加兵部尚書銜。與此同時,手握七省軍隊,負責鎮壓李自成的叛軍。

大明此時的確還有“百萬雄師”,可是大多數已經不聽崇禎調遣了。可以說孫傳庭手裡的十萬大軍,是崇禎最後的籌碼。

為此孫傳庭不敢輕易出潼關,他不想將崇禎的全部家當拿來當賭注。賭贏了還好說,一旦賭輸了,那孫傳庭可就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了。

孫傳庭不願倉促出戰,可是崇禎帝卻急切地想要解決李自成。剿匪這麼多年,李自成是一天天做大,崇禎皇帝不知道花了多少錢在這件事上,他想要做個了結了。

典型的又菜又愛玩,放置遊戲偏偏點著點那!

當時留給孫傳庭的路根本就不多,如果輕易出兵,極有可能折了老本,如果不出兵,那麼崇禎極有可能臨陣換將。

為此孫傳庭只能硬著頭皮兵出潼關,尋找李自成決戰。

結果孫傳庭兵敗汝州,大明最後的五萬精銳活活戰死,李自成一路追殺了四百多里地,最終五十一歲的孫傳庭戰死沙場。

朱由檢不知道的是,整場戰爭,最大的弊端,就是他催促決戰的命令。當時他甚至認為孫傳庭是詐死,所以沒有給孫傳庭任何贈蔭。

等到他在一個夜晚醒悟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朱由檢傻逼的要死,他把自己手裡唯一剩下的籌碼,拿去跟李自成做殊死較量。

說個不好聽的,即使這幫人打贏了李自成,如果損失慘重的話,那朱由檢的籌碼還是沒了。

指望著其他人來勤王嗎?想都不要想了!

湖北的左良玉、山海關的吳三桂、福建的鄭芝龍哪個不是擁兵自重的主?

現在都達到寧武關了,詔書下了一封又一封,誰特麼動彈地方了?

他想跟鄭芝龍“借”幾艘船,能跟朝鮮方面來回送信就成,結果什麼東南海域夷人有異動,海面目前不適合航行雲雲。

讓朱由檢“成長”了一點,但沒有完全成長。

見風使舵是他們的本性,如果自己手裡有足夠的實力,那麼這幫人還勉強壓制住野心,不敢造次。

可是一旦自己手裡失去了有生力量,那麼對不起了,他們也不可能聽自己這個皇帝的了。

對吧,聖天子?

如今李自成都快到北京城了,吳三桂貌似動彈了,卻在路上慢悠悠地走著,左良玉、鄭芝龍這些人根本就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