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還是突圍,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石廷柱、金礪二人為首的漢軍腦中開始盤旋。

這還打什麼了?

本來人家六千重甲兵就挺噁心的,現在火槍兵補上了,騎兵也補上了,而且更加精銳,人馬都有甲冑。

甚至還有數百門火炮,這還打什麼了?沒勁!

繼續抵抗下去豈不是等死?漢軍這麼一動搖,戰局的走向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若是堅定不移的進行反攻,沒準清兵還能贏。

王鴻泰也是損,偏偏在戰場的西北放空出來一個口子,只要想跑,完全能夠突圍出去。

圍三嘛,看小說的都知道。

“什麼想法?”

“突圍?”

“可以!”

石廷柱和金礪二人短短几個字就決定拋棄自己的主子爺們,獨自逃離這裡。至於逃離之後會不會被追究,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這根本就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

當時為了活命,他們能放棄自己的尊嚴,割掉了幾千年的髮髻,拋棄自己的祖宗、民族、文化。

現在為了活命,同樣可以拋棄自己的大清國,自己的主子爺。

相反,他們這麼一股四萬多人的龐大力量,大清國不但不會懲罰他們,反倒還會對他們進行安撫,避免他們反叛。

雖然他們已經跟關內沒有什麼聯絡了,但是情報這方面,像他們這個層次的人還是想搞就能搞到的。

這主要的情報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他們的老夥計,周遇吉了。

崇禎十五年11月,在楊柳青曾經與韃子大戰三天三夜。

當時,滿韃子七萬餘眾從山東劫掠大量物資和青壯年人口經楊柳青北返關外,整個山東、河北兩省各地明軍或望風而逃,或撤兵讓路。

當時已接聖旨由楊柳青調往山西任總兵的周遇吉本已帶兵開拔,但他聽說韃子要過境楊柳青,遂率騎兵返回楊柳青,利用地形痛擊清軍,滿韃子死傷數千,創造了在近十幾年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

周遇吉自此接任了山西總兵官,赴任之後,淘汰老弱殘兵,修繕兵器,加強練兵,積級備戰。

此後,明軍在與李自成的幾次關鍵戰役中屢遭慘敗,主力喪失殆盡,失去了對闖賊作戰的主動權。

第二年冬季,李自成攻佔陝西,準備取道山西進攻明京師,周遇吉與山西巡撫蔡懋德分別佈置河防,並向京師求援,但當時北京已無兵可調,僅是象徵性地派遣副將熊通率領二千士卒助戰,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黃河之後,趕赴代州為京師建立阻擊防線。

崇禎十七年正月,也就是上個月,平陽的守將陳尚智投降了李自成,勸降熊通,並讓他遊說周遇吉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