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考校(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在學生看來“王厘爾成”還不夠,還應“勸民而造”,並給與“相應之政”。
周王也好、農官也好,他們負責的是制定政策、監督管控,是自上而下的指揮,那麼也要鼓勵百姓自下而上的回應,具體來說,就是百姓要有自己的開創和嘗試。
如果在今天,我們依然守舊的只耕作已有的菽粟,不去發現、發展其他的農作物,不去想法增產增收,若是豐年還好,尚能餬口,那麼荒年或災年呢?”
“那依你看該如何?”學政來了興致,小小稚童,考慮問題有深度啊!
“學生以為,農民雖然每日耕作很是辛苦,但也不是日日都忙碌無比。
除了農忙,還有農閒。尤其是北方,冬季農閒時節更長。
雖然農閒也不是真的就閒著,也要有打獵、編制或其他活計,但是開發一些新的營生才是最重要的。
守著一畝三分地的收成,每年只有一個巴掌就數得過來的銀錢,不如開發些新的、更為有效的活計。
比如,每年春天,山間總有早熟的野菜、野果,為何不馴養成新的農作物?
最早的稻米、粟麥,不也是從野生,經過馴化才成為如今可以大批種植的糧食?
再比如,開拓思路,根據勞作時遇到的問題,進行對農具的改造,使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石磨、碾子,這些不都是老祖宗們的發明創造?老祖宗們可以,今人也可以。
這就說到了發明、創造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的投入了。
普通百姓未必不能做到這些,但是因研究這些而耽誤了勞作,在他們看來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最好各地相應的衙門能夠有鼓勵發明創造、增產創收的政策,能夠提供相應的扶持,若是能夠予以獎勵,就更能激發百姓的信心了。”
小寶侃侃而談,絲毫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要是楚清在這兒,可能會替他擔心了:孩子,這些話咱們關上門在家裡怎麼說都行,你在這裡高談闊論,是在討伐朝廷不重視農業、不重視百姓嗎?
學正很是激賞地看著小寶:這孩子別看年紀小,想法倒是不默守陳規、有見地。
若是能再拓寬些視野,再多讀些史書,假以時日,必有大成績!
小寶答完了看著學政,等著繼續出題。他沒料到第一場考完了還要這麼再考一次。
當面回答問題,可遠不如筆試在時間上的從容啊。早知道這樣,不如把第二、第三場也考了算了。
學政半晌之後才開口:“原本,你的成績能到達前三名,甚至徐知縣想直接把你定為‘案首’……”
“啊?”小寶有些驚訝的看著學政,心想:這話的意思就是案首不給我了唄?
“你知道,童試的第一場是正場,幾乎就定下了排名,其餘兩場相對正場的成績,補充作用並不大。作為案首,是有資格免試院試的。”
也就是說,童試的案首,可以免考院試,直接成為“生員”,獲得秀才功名的。
成為秀才,就可以享有免除徭役田稅、見官不跪、遇罪不輕易處罰、出門遊學的權利。
一些被朝廷看重的秀才,還有糧米的福利待遇。
這對一些寒門學子來說,是對整個家庭、甚至家族的重大提升。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