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小寶被要求面試,就說明第一場的成績已經出來了,所以秋生也跟著小寶和卓耀去了試院。

學政年逾四十,坐在那裡看不出身高。臉上表情肅穆,略向上翹起的一字胡很濃密,遮蓋住上唇,顯得面容嚴肅而刻板。

單眼皮微微下垂,看著眼前的小豆丁,眼神中有著質疑。上一次接觸到的“神童”,可是翰林學士的外孫,八歲就考下了“童生”。

那一次,讓學政可是“驚為天人”了。畢竟小孩的“開蒙”至少從三歲開始,而短短五年就對四書五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可是很難得。

眼下這孩子,看上去也跟八歲差不多,可根據試卷以及考生的登記記錄得知,此子方六歲,且家世並不顯赫,只有一寡母算是有運氣得入官場。

難道,今日又得見一“神童”?

“你且將《甫田》一篇默下來。”學政吩咐。

“是。”小寶應聲提筆。學政親眼看著那成熟的字型自小寶筆尖下生成:“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無思遠人,勞心怛怛。

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

小寶寫得很快,畢竟早已倒背如流。

學政心中歎服:這孩子從容揮筆,都不曾思索就流暢地默寫下來,可見平日沒少下功夫。

“你可知其意?”學政問道。

會背還不夠,你得知道意思才行,這才叫“知其所以然”。

“略知。”小寶恭謹回答:“大意是說:大田寬廣不可耕,野草高高長勢旺。切莫掛念遠方人,惆悵不安心惶惶。大田寬廣……”

小寶的語速平緩,將《甫田》的譯文儘量講得既直白且簡單。以前楚清跟他說過,《詩經》既是詩又是歌,所以意會它的時候,要做到即便用大白話翻譯,也要帶有韻味。

學政邊聽邊點頭。這孩子真的是理解了內容,才能記得住的。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孫之穡,以為酒食’出自何處?”

“回大人,出自《小雅·信南山》”。

“此句何意?”

“是說農田無際整整齊齊,小米高粱有多茁壯茂盛。子孫們如今獲得豐收,酒食皆用穀物製作而成。”

小寶的回答依舊從容不迫,很是沉穩。

“你如何看《周頌·臣工》?”學政又出題。

按說,學政前兩題就已經完全可以給小寶一個好成績了。

但是學政心裡雖滿意,卻想探探小寶的“根底”,看看這孩子究竟學識達到了什麼程度。

所以這一題出的有些難度。若出在卷面上,完全就是一道“策文”題了。

小寶略加思索,便開口答道:

“學生認為,這是一首讚揚周王關心農業生產的詩歌,大意是說:周王勉勵農官們要‘順天守時”’,貫徹執行國家的農業政策;

積極做好各項農業生產監管工作,包括修水利、改良土壤,如深翻、平整、輪作等,以提高糧食產量,祈求有豐收之年。

在這過程中,周王甚至還將親自下地視察秋收。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