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倫國曾作為大宣與沃斯之間的緩衝地帶,被先皇縱容了幾十年,這是先皇的外交戰略,先皇直到臨終才簡略說給慶德皇帝聽。

這種戰略,一直以來,慶德皇帝其實心裡並不以為然,直到近些年,才越發覺得先皇未必不對。

之前不以為然,是因為先皇生前對東倫國有求必應,按說東倫國廣受恩惠,應該對大宣更為親善。

可事實上,自先皇病危,東倫國再不能得到接濟,便馬上襲擾大宣邊境,屢次燒殺掠奪,絲毫不念舊情。

這個所謂的緩衝地帶不但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成為禍患。

直到東倫國被滅,成為大宣的新倫州,接受大宣統治後,大宣直接面對沃斯國,慶德皇帝才從國庫支出上發現,還是有緩衝地帶好。

因為先皇時期每年接濟東倫國的財力,遠不如支付給戍邊部隊的軍費。

而這還是在開通與沃斯邊貿的情況下,沃斯國能透過貿易,解決一定程度的溫飽問題。

不然,恐怕沃斯國會每年都要進攻數次,而不是在邊境上的小打小鬧了。

“皇叔,你說的‘焉知非福’是何意?”皇帝問道。

秦王:“自從軍屯種植棉花以來,軍費支出連年減少,因飢寒而死的百姓也逐年遞減,各地呈報上來的生育之數卻逐年遞增;

雖然沒有了東倫國,可大宣如今卻蒸蒸日上,所以臣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皇帝沉默了。

有些事情不能細想,因為細想了,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並非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能夠速戰速決打一場國戰,哪怕敵國規模再小,也是很難,想天時、地利、人和三勢均備,裡面有著很大的運氣成分。

因為再小的國家,也有數萬軍隊,就算站在那裡等著被砍頭,也要砍上幾十天、甚至數月。

如果不是有楚清帶著剛剛培訓出的十五名幹事迅速補充到當時的東倫國,重新建立起兩國情報的傳輸渠道,那次與東倫國的戰爭,不可能那麼快取得勝利。

而也是因為這批人,聯合埋在東倫國的舊暗樁,在楚清的排程下,給予軍隊有力的情報傳遞支援。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子把“道”排在第一位,此“道”,是指從政治上使民眾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便是“人和”。

可見“人和”尤為重要。

在與東倫的戰爭中,不但百姓人心歸一,上下團結,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也極為有效率,尤以情報傳遞最為突出。

如果說,為將者洪亮,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皆備,是指揮作戰勝利的主要原因,那麼情報的及時、準確、客觀,便是為將者決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

這一切如果沒有楚清參與其中,與東倫國不知會打多久。

而當時楚清又以並不豐裕的家資,支撐了洪亮部隊一天半的糧草,使其守住北部邊境線上來自沃斯國的進攻,沒有讓沃斯國趁亂得逞,進而對大宣造成傷害。

要知道當時與沃斯騎兵對抗,洪亮部隊損失慘重,士氣已然低糜,一旦當時斷糧,恐怕再無堅守陣地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