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臨洋侯,皇帝反而更鬱悶了。

說鬱悶也不對,應該說是心情複雜。

當年他大膽啟用一介村婦做官,起先是有教化天下女子多思多想多創造的心思,但後來則是看中她的能力。

任人當才,為政大體。

他想培養一批能與世家對抗的人才,幫助他穩固皇權。

這批人多出自庶族和平民,不是經歷過各種政治爭鬥而後落敗的門第,就是歷經十幾或幾十年寒窗才獲得官職的人。

培養他們,本是想他們會更感皇恩,能踏實做事,但成效並不大,他們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巴結權貴、鑽營升官之道等地方。

唯獨楚清勤勤懇懇,且業績顯著,不但充盈了皇帝的錢袋子,更是給皇帝開闢了“地方包圍中央”的集權思路和可能性。

只是此人過於醒目,令皇帝生出對其不好掌控的擔心,以至於甚至懷疑她謀反。

可現在看看,誰的謀反可能性更大?

不是有兵權的,就是有人脈的,倒是楚清乾乾淨淨。

結果,竟把這個乾乾淨淨的人,給搞得甩劑子辭官了!

明明可以起到更大作用的!

“朕聽說,臨洋侯還說過‘本侯守國門’這話?”皇帝問道。

李公公:“是有此話,聽說是臨洋侯遭遇刺殺,侯府世子安慰僱工時當眾說的。”

皇帝:“原話怎麼說的?”

作為自小一起長大的主僕,李公公自然知道皇帝問的是楚清的原話,而不是小寶的轉述,於是回答:“臨洋侯說的是‘本侯守國門,老徐搞經濟’。”

答完,再補充一句:“聽說是臨洋侯選建府地址時對臨洋知縣徐光澤說的,很多人都聽到了。”

皇帝點了點頭——這就是了,楚清啊,不是朕不信任你、不護著你,而是你太過囂張。

朕是有讓你輔助邊境駐防的意思,你卻不能把自己看成駐邊大將,你沒權利說這話。

楚清做事總是“先斬後奏”,比如當初私自支援洪亮部隊糧草、私自讓密偵司參與軍隊情報傳遞等事務。

這種做法放在她那個世界尚可,畢竟都有手機斷電、沒訊號的時候,事急卻與領導聯絡不上,當機立斷,事後與領導溝通一下便好。

即便溝通不良,大不了辭職走人,與性命無憂,只關乎收入穩定與否。

可在皇權統治的社會則不同。

確實,很多事情需要講求速度,但在官員眼中,楚清的做法就是擅動、專斷,造成各部門許可權模糊。

如果有人效仿會怎樣?

那就是鼓勵所有人可以擅自行事,投機派將大行其道。

而且,效仿的人多了,高位者又會怎樣?

他們會產生一種心態:下邊的人都這麼幹,玩下克上,那我只能也伸手拿利益。

事若成,則利益同享;事若不成,那就你自己背鍋,因為我可沒給你下令如此作為。

領導者本來是制定計劃、分配利益的角色,這麼一搞,必然使得國家更加混亂,甚至失控,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

過去的楚清一窮二白,皇帝能夠相信如此行事是她心思質樸,但隨著楚清權利、地位走高,皇帝還能這樣想嗎?

可事實上,被“高高掛起”的臨洋侯說守國門,還就做到了。

至少作為守邊大將的薛正浩連餓得半死的戰俘都看不住,還得是楚清給截殺的。

楚清就是這麼讓皇帝感到怎麼做都矛盾的人。

皇帝既然並不完全放心楚清,為什麼還以五萬兩銀子的價格買“沒良心炮”的圖紙?

就是出於對楚清的安撫:你說圖紙不白給,朕不但同意,還高價收購。

還想用著人家,還要防著人家,能不矛盾嗎?

可誰讓楚清對皇權、皇威認知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