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六章 和氏為何獻璧(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老師還是給了充滿了儒家思想的答案——忠誠。
楚清就問:既然楚厲王不相信他,都要砍腳了,為何不把那石頭砸開來證明自己?
老師的回答還是——忠誠,因為這是好東西,砸壞了還怎麼獻給楚厲王?
楚清對這個答案並不贊同,她當時說道:“這個人都未必是真的,哪裡就真誠了!”
那個年代,很少有人對卞和其人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因為這篇課文字身的教學思想是: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楚清如此說就已經讓老師反感。
接著,楚清就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塊玉估計是真存在,而人未必,沒準兒就是韓非子因為思想主張不被君王認可與採納、而編造的一個寓言人物而已;
就算這個人物真實存在,那,一塊璞玉一獻再獻三獻,被砍掉雙腳都不罷休,如此一根筋圖什麼,不獻不行嗎?
到底是因為忠誠、是為了名利,還是隻為證明自己?
如果因為忠誠,為何要獻璞玉?
如果因為名利,那更得獻出打磨好的美玉;
如果是怕自己只是個砍柴人,保護不住這好東西,也不可能,一塊璞玉,誰能看得出來?
若說是為證明自己,把它當場摔了,露出裡面的美玉不就得了?”
楚清初中那個時期,正是犯“中二病”的年紀,青春期孩子特有的自我意識過盛表現得很明顯。
所以,在老師給出“楚文王大力賞賜和氏,並以其名命名那塊寶玉,和氏都沒有放在眼裡,如此忠誠,怎麼能質疑?”這樣的回答後,楚清被罰站著聽課——思想不端正啊!
其實直到今天,楚清思想也沒端正過來,因為她覺得,和氏不接受賞賜,明明是因為心灰意冷嘛,腳都沒了,給錢能買回來不?
不然怎會有李白的諷喻——“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玉終見充,徒勞三見君。“
但這些看法,只在楚清的心裡,對朝臣們的主張是絲毫起不到作用。
尤其是鄭春秋,他在楚清身上一直撈好處,已經撈的得心應手、理所應當,還如何能轉變思想?
所以,這次事故,從鄭春秋的角度看,不算完全甩鍋,因為那也是他的心裡話。
他就是這麼認為的。
楚清就是知道這幫人是這麼認為的,才早早就辭了官,讓他們沒那麼容易繼續從自己身上吸血。
所以朝堂上關於這個話題也就有日子沒被提起了。
楚清辭官,意思表達很明確——你們想要的給你們了,官咱也不當了,你們還想要啥?說出來本侯聽聽?
所以李公公才看不下眼——你們把楚清徹底逼急了,以後皇帝還怎麼佔便宜?
“那……那……”鄭春秋囁嚅著,也顧不得裝瘋扮癲了:“皇上,您讓楚清把她的炮和雷交上來!”鄭春秋喊道。
鄭春秋想,楚清辭官,自己不能直接要她東西,皇帝總可以吧?
只要能弄到實物,總能一對一的仿造出來。
皇帝此時也在想楚清,他想的是,要是有楚清的圖紙就好了,許念平畫的那東西,不太靠譜。
按照回來報信的太監所說,工部做的炮,確實與許念平圖上畫的差不多,只是底部更為好看一些。
而皇帝看那圖紙得到的結論,也是個巨型爆竹,所以說,應該還是圖紙不夠詳盡。
只是……
“沒有楚清,你們工部就什麼也做不出?你這個工部尚書還留著有什麼用!”皇帝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