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手,那是什麼手?

那是提硃筆、蓋玉璽的手,是指點江山的手,怎能去給那老臉厚皮的東西臉上“增色”?

那也太恩寵他了!

鄭春秋被打愣了:皇上親自扇巴掌,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在皇上心中很重要?

皇上掌摑過誰?沒有吧?就算有,也只能是皇子們啊!那皇上對自己豈不是……

如此一想,差點兒就喜上眉梢,卻聽李公公幽幽說道:“臨洋侯與你工部有什麼可交接的?

你是指派她辦什麼差了?還是給什麼交代了?就連她的俸祿,也是戶部發的,與你有什麼關係?”

鄭春秋想甩鍋給楚清,說是楚清沒有把她的“沒良心炮”以及圖紙上繳,李公公都看不下眼了。

李公公如此說話是有原因的,因為關於自己的發明創造要不要上繳朝廷這個問題,從去年已經一直延續到今年。

雖然不是什麼緊迫而重要的議題,但仍會被朝臣時不時拿出來討論。

大宣和楚清那個世界的古代做法一樣,雖沒有智慧財產權這個法治概念,但是可以把發明研究成果予以變現。

比如說,如果有人發明一種農具,就可以拿到縣衙換錢。

通常“變現”這個過程做得都很文雅,比如說“獻”。

假設一個人發明一種農具,獻到縣衙裡去,經過知縣大人組織試用後,根據試驗結果,如果農具好用,會賞那人一些銀錢,作為獎勵。

即便不好用,知縣或縣丞也會誇獎幾句,鼓勵其發明創造的積極性。

當官的也一樣,總有一些不走正道的官員,以“獻寶”、“獻祥瑞”的方式為自己開闢升官發財的門路。

也可以不“獻”,比如藥方、武學秘籍、菜譜或是刺繡技法等等,只要能守得住就不會獻出去。

因為獻出去只能獲得一次性獎勵,但是保留在自家,可以代代相傳、讓子孫都能受益。

楚清曾被朝堂上那些王八蛋擠兌,逼她“出讓”玉礦的開採權,那時她就曾說過“只要你們出讓自己的一切,我必然毫無保留”的話。

而這,也是為什麼朝堂上一直都在討論關於上繳發明創造的原因。

要不要上繳,這根本無需討論,哪個朝廷敢這樣做,就等著被推翻好了。

所以他們真正討論的是:如何讓百姓主動上繳。

是上繳,而不是變現。

換句話說,如何讓老百姓把好東西都獻上來而不給賞賜。

如果能做到,那麼楚清的一切也就保不住了。

他們甚至快要討論出具體方法了,比如,強化忠君愛國的思想。

甚至還討論出用來教化百姓的榜樣人物——卞和。

對於用一個虛擬人物,作為讓楚清交出所有資產的榜樣這個想法,楚清也知道,不過不以為意。

因為只要朝臣做不到,就別想讓她做到。

楚清對卞和這個人物沒有好感,因為曾經為了這個存不存在都難說的人,楚清被老師罰站著聽課。

事情是這樣的——

初中時學《和氏璧》這篇文言文,到自由提問時間,楚清就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和氏一定要獻璧。

這可是從小學時學《完璧歸趙》就開始遺留的問題。

這個問題讓老師意外,她本以為學生應該提問關於文言文的釋義,卻沒想到是這麼個與課文無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