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替楚清遺憾“挺好的歸宿,可惜身不由己”。

同時,又會受到年長之人或是“有識之士”的批判:

“長不長腦子啊,咱大宣的女子,都能做到五品官,那得多大的本事,這樣有本事的人自己不留著?還羨慕沃斯王一往情深?人家那是花言巧語想佔便宜懂不懂!”

也有人不贊同:“兩國通婚是好事,沃斯的國君要求娶咱大宣女子,聽說還是個寡婦,說明什麼?

說明咱大宣女子品性好,就算是寡婦他們都不嫌棄,這可是傳揚大宣美名的好事情,可朝廷硬是不放人,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

更有人的見解與眾不同:“誰說朝廷不放人?誰說的,沃斯人吧?

既然是通婚,不論那個楚清是寡婦還是黃花大閨女,他求娶你就答應?就不矜持點兒?就不要點兒顏面?

所以說,未必是朝廷不放人,而是朝廷做事要講原則,講尊嚴!”

還有質疑的聲音:“那娘們兒不就是個寡婦嗎?聽說沃斯人可是拿一座玉礦換她呢!一個寡婦能有那麼值錢?要是這樣,我們衚衕還有倆寡婦,咱給報上去,看能不能多換點兒!”

馬上就有人以不著調對付不著調:“你娘不也是寡婦嗎?你去上報吧!”

接著就是一片鬨笑聲。

但也有很多百姓非常反感這種不尊重人的調侃:“你們還有沒有良心!你們身上的棉襖、裡衣,飯桌上的炒菜油,都是哪兒來的?

換在前些年,八十兩銀子一匹白疊布,絲綢都比不上,你們買得起?你們家裡吃菜捨得放油?想屁吃哪?

現在人人都能吃得起、穿得起了,誰給帶來的,人家楚清!

人是寡婦不假,可人寡婦乾的事情,別說咱們爺們兒比不上,那些當官的也比不上!

你們吃著、穿著人家的便宜,反而說三到四,良心哪?臉哪?”

不論哪朝哪代,總有一個詞叫“無知百姓”。

無知,可以理解為“無所不知”,也可以理解為“沒有智慧”。

事實上,本就屬於世間百態中的百姓真的無所不知,只是差對在資訊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判斷的宏觀性和利益的相關性的把握上。

一個訊息放出來,誰放的、因何而放,百姓不知道。

朝廷的想法,百姓只能靠猜,因為他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站的位置不夠高,因此也看不遠。

而這個訊息與百姓的利益有何瓜葛,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需求,也就造成千人千唸了。

所以,就算沒人想去矇蔽、愚弄百姓,百姓也不見得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言論。

當然,百姓的聲音也影響不到朝廷的意向,只能茶餘飯後聊個閒篇而已。

通婚與求娶楚清是兩件事,卻因為沃斯在國書上進行混淆,以及百姓的不明就裡、不懂裝懂,被混為一談,各種言論花樣百出。

只是無論哪種言論,達到的效果都是把楚清推上風口浪尖,對她都很不利。

百姓卻津津樂道。

在沒有報紙、電視和網路的世界,楚清竟也高居話題頭條、如上熱搜。

百姓未必知道六部尚書的名字,天下卻都知道有個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