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念平向皇帝彙報說,大閣領卓不群求見。

被貶到“二線”暫不得重用的卓不群又一次來到皇帝面前,呈上一個手指粗的小竹筒。

竹筒裡的信紙開啟,內容是:

年前在京吃街攤時聽到有人提過“康王”二字,當時以為聽錯了,並未在意;

日前去州衙繳納出境什稅時,在門口似乎聽到有人低語“起事”和“康王”等字眼,待想找出說話之人,卻未找到。

因要馬上隨同楚家公子前往沃斯,並無機會仔細查探,只能如此簡單告知。

在大宣,出入國門前需要去府衙繳納“出境什稅”或“過境什稅”,還要辦理押金手續,叫“出關鈔”或“經堂押”。

前一項費用低,一般是以銅錢為單位;後一項費用高,一般以白銀為單位,尤其是以商隊的形式出國,數額很大。

如果不按規定繳納、抵押,無法出國不說,還會面臨嚴厲的懲罰和處罰。

而在各州府間通行,也需要辦理“通行文牒”,繳納“通行稅”;進京則要申請“進京文牒”,繳納“進京稅”。

皇上透過這張字條,分析出以下幾條結論:

一、年前和年後兩次聽到有關康王的訊息,很有可能就是康王有所異動,而且還涉及“起事”一說,恐怕異動不小;

二、卓耀是在辦理手續之時在衙門附近聽得此訊息,很有可能說話之人是要進京的;

三、楚清人雖然到京都了,但是去沃斯的行程並未耽擱,是派她兒子去的,沒耽誤幫皇帝賺錢的正事;

四、卓不群的兒子卓耀將同去沃斯;

五、辦理過境手續以及繳納費用這些重要的事情都由卓耀來做,可見此子在楚家地位很高,極受信任也極得重用;

六、這一點不太重要:卓不群可能未與兒子說明自己被隔離和降職,還算老實,也側面說明了為什麼現在還能有卓耀的訊息遞過來。

“這信,你可看過?”皇帝問道。

卓不群:“是,看過。屬下大半年都沒有收到犬子的訊息,連過年都沒個問候,接到信便以為是寫給屬下的拜年信,一激動就給拿出來看了。”

父子難得見面,連通訊都很少,看到終於有訊息傳來,迫不及待就看信也是必然,皇帝理解。

看看字條落款處日期,是三天前,那就是說,準備進京來幫助康王起事的人,應該在路上,若是進京,最快的話也就三天之內。

皇帝低頭沉思起來。

若康王真的意圖起事,會定在何時?又會以哪種形式?

當年梁王起事時,還是太子的慶德尚且沒有掌握整個皇宮,梁王都沒能成功;如今慶德已是皇帝,所有禁軍皆緊握於手,偏居皇陵的康王又能有何資源來逼宮?

若慶德是康王,他不會選擇這條路。

那麼就是趁皇帝離宮時搞暗殺?

今年皇帝需要舉行的活動比較多,一是每年一次的“開耕禮”,一是每三年一次的黃帝陵公祭,下半年輕省些,但也安排了秋獵。

今年太史局測算的“開耕禮”吉日有三個,與禮部商議後,定在二月十二那天,離現在也就剩下不到五天。

那些人要是進京,再起事,恐怕時間會很倉促。

若是帝陵公祭那日,就是三月的清明節後、到五月之間的某一天,現在禮部測算了三個吉日,還沒有最後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