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現如今玉石河灘往下游延長十五里,而礦山也沿雪線又擴大一倍,且高度還不封頂……”鄭春秋邊說邊比劃,提醒眾人那是多大一片區域。

“如此大的區域,既然楚清一人不能完全利用好,不如由工部派出工匠進行採挖,畢竟術業有專攻,用對人才,才能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對啊!

皇帝昨天就想形容一下四皇子說的開採辦法的,只是有個詞就在嘴邊上,卻總想不起來,就是事半功倍!

有方法,再有頗具經驗的人才,礦區又擴大了,怎會不能獲得更多的玉石呢?

皇帝越發覺得此法可行,便欲開口。

“臣反對!”戶部尚書劉聚的聲音響起:“皇上,臣反對!楚大人已經投入六千人於玉礦,都是她自己出資,且這玉礦也並非朝廷所有,臣認為此舉不妥!”

“嗯……”皇帝猶豫了下,劉聚說得對,可是隻剩下一年多的時間,要是再不能多產出玉石,機會就錯過了啊!

雖說讓工部派人,會有不少玉石流入國庫,但那也是賺到大宣的,總比私庫沒多少進項、國庫也進不了強吧?

不管是國庫還是私庫,那可都是朕的呀!

時間緊迫,皇帝覺得還是應該以多收穫玉石為重,於是問道:“鄭愛卿,若工部派出人去,需要多少開支?”

開支?鄭春秋看了看劉聚。

劉聚肅著一張臉,臉上的每條皺紋都寫著“沒錢”,緊抿下垂的嘴角表明他對皇帝竟會允許這種提議的抗拒。

公是公,私是私。

作為一國的財政部長,自然能猜出皇帝與楚家存在利益關係,他甚至能猜出皇帝的分成比例。

可那是皇帝的私事,豈能與國庫收支混為一談?!

但是他沒法說。

皇帝才是那個管天管地的人,不是他。

鄭春秋用眼角夾了劉聚一眼,心說那個摳門的老傢伙,也不知道收了楚清多少好處,總是跟楚清一個鼻孔出氣。

此時若是報賬,說要多少多少錢,那老東西肯定又得跳出來說沒錢,皇帝也不見得就願意掏銀子。

想罷,鄭春秋答道:“皇上,並不用開支,這只是工部官員的正常辦差,他們領著朝廷俸祿,怎會需要其他銀錢?

臣的意思是,僅由工部派出有經驗的飽學之士輔助楚清即可,劉老尚書說的是,那畢竟是楚清的買賣,可也關乎朝廷顏面;

能開採出更多的玉石,對我大宣也是隻有利而無弊;

且楚清既然是我工部的參知,儘管她從不與臣報告公事,但是臣既然為她上官,也還是應該給予幫助和指正;

臣只是說派幾個人去指導而已,最多楚清幫忙張羅飯食,也花不了她幾個銀錢,畢竟他們拿的是朝廷的俸祿;

再說,如果讓楚清去支付他們的俸祿,豈不成了楚清僱傭的了?臣可不是這個意思。”

這話說得漂亮。

鄭春秋表明自己並沒有覬覦楚清私產的意思,又把自己提升到領導幫助下屬的層次,這是上官對下屬的關心和愛護。

同時,也是為大宣朝廷多獲利盡一份心,而不是說既然那是楚清的買賣,工部就不聞不問。

楚清可以無視上官,他鄭春秋卻是要為朝廷、為國家利益著想。

他鄭春秋從來都是從大局出發,只要對國家有利,他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

這就是鄭大人的格局,這就是鄭大人的愛國情懷。

多獲得玉石,不但楚清獲利,與國家也有益處,就算楚清那個人狹隘自私,他鄭春秋可是不計前嫌、沒有私心的,他一心只想把事情辦成、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