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四章 “屠狗輩”(第1/2頁)
章節報錯
八名女護衛雖然沒有小子們這麼深刻的心思,但這段時間相處下來,能跟著一個和她們一起做飯、吃飯,一起同甘共苦的主子,也讓她們心裡傾向於楚清。
再被小子們的情緒一感染,姑娘們也態度堅決,楚清連她們也勸不動了。
仗義每多屠狗輩,楚清想。
這句在楚清那個世界已經被批駁的很嚴重的話,如今讓楚清有了新的認知。
過去楚清和其他人一樣,認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看著解氣卻是大錯特錯。
曾經也會用梁山好漢這種虛幻的、片面的存在,來證明那是社會底層人民的一種“烏托邦”,甚至連烏托邦都不是,認為那都是虛偽。
因為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無論到了任何時代,都是隻有吃飽穿暖了,才會想著去幫助別人,才會發展出比較高階的道德,這才符合“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也才會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說。
但是人們卻忘了,自古以來,讀書人是社會的核心價值人群,他們處在社會的中上層,佔據相當多的社會資源,他們推崇、領導著民眾的道德走向。
底層的老百姓是沒有機會讀書識字的,他們只能根據歷代朝廷的規章制度形成自己的行為規範。
那些規章制度的形成自然是讀書人遵從孔孟之道為基礎而制定產生的,於是百姓接受的就是這樣的規範。
義是什麼,本意是鋸齒狀長柄兵器,用於各種儀典上的禮器,引申義為品德的根本,倫理的原則。
仗義是什麼,是重情義、是主持公道。
《論語·為政》中有一句:見義不為,無勇也。是說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是怯懦,是放棄道義和職責的不義之舉。
千百年來被讀書人、當權者倡導的思想普及到民間,而真正去實踐它,每每是不是讀書人。
為什麼?因為趨利避害。
那“屠狗輩”都傻嗎?還是他們只追求他們的“烏托邦”?
現在的楚清知道了,都不是,是這些“屠狗輩”真的在貫徹、執行這類規範。
他們能不懂趨利避害嗎?當然懂,可總有一些人會為他們心中的“義”而努力,有人敢於炸碉堡,有人敢於堵槍眼。
當人們想:“這件事如果有人能怎樣怎樣就好了”的時候,真的有人就那樣做了,他們才是英雄。
不是說所有的讀書人都負心,也不是所有的底層人都仗義,而是隻有真去“屠狗”的人才算仗義。
引導世間道德規範之人在權衡利弊,“屠狗輩”在真正踐行“義”,這才有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的話。
若“義”的倡導者們倡導完了都去權衡利弊了,那麼誰來執行“義”?
家裡的小子們不是楚清的僕從,他們與楚清之間沒有契約,不是為了主子盡忠盡勇,他們是遇到了他們認為值得的人,才會如此選擇。
他們的“義”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楚清不知道的是,這種心態不止護衛小子們有,家裡小子都是這麼想的。
不然,楚家那些鋪子被封,根本不至於影響百姓的生活。
影響百姓生活的是小子們在各地開枝散葉的鋪子、作坊,那才是真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
屬於楚清的鋪子都是在皇帝那裡掛了號的,被清算也是“寶清”系列的鋪子。
這些鋪子多數屬於高消費場所,是給有錢人準備的,經營的是賺富人錢的高檔消費品,而一些大型加工廠也是經過試點後確立下來,並報備給皇帝。
可小子們開設的作坊、商鋪之類卻不是,他們不允許有人跟他們老大搶生意,老大隻要試點成功的專案,他們都會在各地複製,力求不讓江南孟家之流佔到便宜。
這些賺錢的專案都是他們老大開發的,憑什麼讓別人白得?他們就算不能都包圓,也得最大程度去壟斷,為啥?給小寶攢著!
老大一心想多掙錢養孩子,卻總也攢不下多少,沒關係,他們給攢!他們力求做到:到小寶娶媳婦的時候,他們每人都是一個小寶的小金庫!
而這些,才是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消費等級和就業所在,因而範圍更廣。
用現在的話講,省會城市的生意是楚清的,二三四線城市以及鄉村卻被楚家小子覆蓋,哪怕一個縣城只有一個小商鋪,也要力求率先入駐,讓別人想抄襲都沒有他們下手快。
“寶清”字頭的鋪面一被清算,各地小子們紛紛暗自響應,停業整頓的、房屋修繕的、商鋪盤點的,反正想著法關店。
再配合上誰也不知道的、小寶所掌控的運輸線路,這才能讓百姓覺得生活不便——無處做工、出入難行。
這幾天一直心中愧悔、不敢直視楚清的的卓耀,此時悠悠說道:“主子,你進京身邊卻無人,反而遭懷疑,沒準兒讓人把視線更加集中在他們身上。”
自打“自我曝光”後,卓耀再不敢稱呼楚清為“老大”,甚至不敢說話。
對啊,卓耀說的這點楚清沒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