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已過古稀之年且見過大風大浪的楊榮,此時他的心裡,略微有點發怵。

他搞不明白,為啥面前這位於兩個月前在他眼中還是個大孩子脾氣的年輕皇帝,出去逛了一圈,變化竟有如此之大!

自己這把老骨頭,被他直勾勾的不悅眼神給盯得,渾身那個不自在勁啊,別提多難受了。

“與皇陵京師相近,恐傷風水……”

“煤力至微,煤戶至苦,而其人又至多,皆無賴之徒,窮困之輩…一旦揭竿而起,豈不可念?”

皺著眉頭,嘴裡嘀咕著剛剛楊榮上奏的進諫。王迪他是怎麼也沒想到,鍊鋼所的進度,除了一張圖紙以外,竟特麼還處在零的階段,屁也沒有呢!

而楊榮這位閣老大人給出的兩個理由也很合乎情理,聽起來,竟是不存在半點私慾,一心全是為了大明朝好。

其中一個原因,是怕傷了大明風水所在,繼而影響到大明朝的龍脈穩固。

這可是關乎到大明宗廟社稷的大事,就算有他這位皇帝的旨意,不經過群臣朝議,給他楊榮十個膽子,也萬萬不敢像修建天工所那樣,下令工部派人直接破土動工。

另一個原因就是,現如今為數不算多的煤窯,已經是人群集聚,特別容易滋事生非。

畢竟除了一群處在最底層,且是無地無業走投無路的苦哈哈們,誰還敢…或是誰願意冒著生命風險,去煤窯裡受累受苦刨食吃。

再加上,西山距離京師僅有六七十里地而已!

如此近的距離下,一旦混跡於煤窯的苦哈哈們,被有心之人煽風點火聚眾鬧事的話……

安全因素,倒是可以先放一邊。有著拱衛京師的三大營,區區流民,豈能成事!

問題是,這不丟了朝廷的臉面嘛!

順天府,可是達官勳貴,各國使節聚集之地。

這要在眼皮子底下發生騷亂,別管規模大小,豈不是讓外人看了天大的笑話!

也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情況,從太宗文皇帝遷都順天府以後,就曾嚴令禁止在西山一帶進行鑿山伐石的民間商業活動。

“陛下,西山鑿山挖煤一事,發軔於遼金以前,在蠻元百年期間,已有濫觴之勢,我聖朝不可不重視!”

“況且,京師周邊幾乎遍佈林地,單就內接太行的整個西山而言…其磅礴數千裡,林麓蒼黝,溪澗鏤錯,縱橫的山區內,物產甚是豐饒,尤其是林木資源!”

“陛下,老臣以為,完全可以派人大規模砍伐林木,將其煉製成木炭,而後再將其用以鍊鋼,完全沒有必要去鑿山採煤。”

縱使沒有兼任過十多年的工部尚書,對於楊榮這位閣老而言,鍊鋼一事,他也是比較清楚的。

焦炭鍊鋼法,據他所知,也不過是從宋朝剛剛開始興起而已。在此之前,匠人們基本都是用木炭來煉製鋼鐵的。

就拿頂尖的唐刀來說,俱是以木炭煉製而成的。

哪曾想,本來是好意進言提醒的幾句話,但當言畢之際,楊榮忽然發現,年輕皇帝的眉頭,卻是皺得更緊了。

“三楊閣老,朕記得以前…爾等曾教與朕的《淮南子·難一》當中有過一句話,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還有《淮南子·本經訓》當中的,焚林而田,竭澤而漁…以及《呂氏春秋·義賞》當中的,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佔地極廣的西山,的的確確很大!其中的物產,也的的確確很是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