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當皇帝與太后商議殘缺版本的強國之策的時候……

宮城外,文人武勳們,趁著難得的休沐日,打著各種各樣的理由,三五聚會,討論著紙張上他們以為很是齊全的強國之策。

其中,有那吹鬍子瞪眼的古板守舊之臣,言及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待到明日上朝之際,必須義正言辭地阻止年輕的皇帝,意圖進行變法改革一事。

有那一身正氣卻不懂經濟之道的言官,自恃清高的他們,斥責皇帝不該拿著銅臭之物示恩施惠,以此籠絡群臣之心。

也有表面裝作正氣,實則內裡…卻是一肚子花花腸子的臣子,埋怨皇帝不該藉以所謂的通商名額,變相的與民爭利。

當然了,還有許多能臣,他們知曉這幾條講得頭頭是道的強國之策,的的確確是可以強國富民的。

至於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兼併事宜,就算沒有御史張洪那一晚的進言,這些有見識的能臣們,也能在第一時間想到這一弊端。

有弊端,在他們看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至於如何解決嘛……

無非是在明日的朝會上,討論出個較為平衡,可以令大家都能勉強接受的解決辦法。

實在討論不出來的話,大不了就照搬太祖高皇帝那幾條抑制土地兼併的鐵律。

以上呢,都是文臣這邊的議論。

武勳這邊,可以說,幾乎是一面倒的情形。

即便是像英國公張輔這種擔心烈火烹油態勢的四朝老人,已是行將就木的他,也擋不住家中後輩對皇帝發自內心的感恩戴德之情。

就像當晚修武伯沈榮說得那樣,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萬一哪天家門不幸,出了個敗家子,有世襲不斷的勳貴稱號,再加上實打實的真金白銀託底,也不至於就此一蹶不振。

不少讀過書的武勳,他們甚至感覺,皇帝給武勳弄出來的這些恩惠,有點像宋朝趙大的杯酒釋兵權。

當然了,也僅僅只是有點像而已。

年輕的皇帝,在給予武勳財富的同時,搭配考選大典,可以使得大明軍隊…至少在統兵將領這一塊,可以摒棄像修武伯沈榮那樣的庸人敗類,給那些具備真才實幹的能人,騰出位置來。

唯一有點擔心的就是,如果這些政策真地落實下去,那麼可以斷定,往後的勳貴稱號,勢必更加難獲取。

不過,這關他們什麼事呢?

反正只要皇帝說話算話,只要家中無人幹出欺君造反這樣的蠢事,那麼現有的這些武勳,便能與大明朝共享萬世榮華!

所以說,三五紮堆聚在一起的武勳們,他們口中討論的話題,皆是在苦心思慮著……

如果明天那些見不得別人好的文臣,尤其那些品秩不高,權利倒不小的言官們……

如果這些人合起夥來反對皇帝的新政,那他們,又該以怎樣的言辭,來力保皇帝這幾項於國於民大有裨益的政策,能夠順利實施下去。

而在這文武百官當中,還有不少認定皇帝新政必會實施的聰明人,已是遣人拿著真金白金,趕往諸如天津衛或是江南一帶的港口城市收購地皮置辦產業了。

全面開海通商以後,作為貨物集散地的港口,那人山人海的熱鬧勁頭,對於這些聰明人而言,他們還是可以幻想出來的。

弄塊不大不小的地皮,起上一間客棧,弄上一個倉庫,這豈不是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嘛!

...

臣子們的反應,即便沒有錦衣衛的及時反饋,王迪基本也是能夠猜到的。

涉及到個人的名與利,可以做到視若無睹一點都不上心的,怕是沒有幾人。

王迪選擇休沐放假一天,除了給自己爭取孫太后的鼎力支援以外,也是為了給滿朝的文武百官們,騰出足夠多的考慮時間。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於明日朝會上,不管這些臣子們找出何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試圖阻止新政實施,自己這邊都能找出恰當的理由,反駁得他們無話可說,以此儘快將強國之策落實下去。

藉助天人感應先帝託夢的胡扯理由,自家便宜親孃孫太后這邊,算是徹底搞定了。

享用午膳之際,母慈子孝的這二人,聊了聊羅亨信嫡孫女入宮的內定名額,王振及其乾兒子們該如何處置,以及東廠權利交接這些瑣碎事情。

而後,回到乾清宮小憩片刻過後,王迪便吩咐小李子將三楊閣老傳喚過來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