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涼夜風襲來,紅紅火光搖曳。

也不知是這拂面的風兒,還是那句直抵靈魂深處的質問……

臉上神情皆是晦暗不明狀的諸多大臣,他們的心裡,開始變得顫顫的。

如果有可能的話,不少人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直勾勾的眼神,戳死這個膽子翻了天的監察御史,張洪!

進言挑刺之人,張洪,字淵濬,正統十年殿試登進士二甲第九名,授監察御史,巡按四川。

此人,出身於江西嚴田鎮梅溪張氏。

元末年間,族中長輩為了避難來到了梅溪開疆肇基。

而這一氏族,可是唐朝開元年間,大名鼎鼎的名相張九齡的後裔!

他們這一族人,始終秉承貫徹張九齡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的諫官本色。

有著豐富基層經驗的張洪,能夠想象得到……

如果大量黃白之物流入到藩王勳貴以及三品以上的文武大員手中,這些普通百姓根本無力抗衡的大人物,會將這些銀錢拿來幹啥用!

無非就是透過強買強賣的辦法,來置辦囤積肥沃良田,將祖宗傳下來的基業再往外擴充套件一下。

畢竟黃金白銀奇珍異寶這些身外之物,總有被後輩敗光的那一天。

但受制於嚴苛的祖訓家法,敢做出崽賣爺田不心疼這種事的敗家子,怕是不怎麼多見。

所以說,只要有了大量的土地,即便家族經歷了一時的衰落,隨著田裡豐收的一茬茬莊稼,依舊會有再次興旺起來的那一天。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大量囤積良田這種事,對於個人及其家族而言,肯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但是,對於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和大明朝而言,其中的危害有多大,張洪豈會不知?

底層的小人物,他們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就怕沒有自己的地種。

這一點,對於深入過底層進行巡視探訪的張洪而言,他的心裡,是再清楚不過的。

皇帝的良政,是為了強國富民。出發點,絕對是好的。

因而,張洪方才之言,絕不僅僅只是為了挑刺而挑刺。

他是真心在為皇帝的良政查漏補缺,謹防年輕的皇帝,被利益燻心之輩鑽了空子。

而王迪這邊,聽聞張洪所言以後,他忽然醒悟過來,先前自己始終搞不明白的那一點,其糾結之處,或許就是張洪擔憂之事。

之前,王迪一直沒搞懂,明知遠洋貿易利潤有多麼豐厚的朱棣,如此一位雄才偉略的帝王,為何不曾想出或是實施自己弄出來的這幾項良政,團結大夥兒一起發家致富。

現在看來,恐怕這問題,就出在了他忽視的土地兼併一事上。

今晚張洪進言之事,對於英明神武的朱棣來說,他不會想不到。

也許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一點,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累計起來的財富,全部流進了皇室的口袋中。

此番操作,可謂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便引得分不到利益的諸多眼紅之輩,開始上書進言下西洋活動,實屬勞命傷財之舉。

順便,再暗中偷偷支援江南一帶的豪紳富商下海,以此為自己和身後的家族謀取豐厚利益。

至於朱棣是否想過改變土地兼併一事來盤活全域性,王迪覺得,就算他有這想法,恐怕也不會去實施。

畢竟永樂年間的土地兼併問題還不明顯…最主要的是,本就得位不正的朱棣,對於自身的名聲,可是相當在乎。

這要動了鄉紳士子的利益所在,他豈能想不到文人的筆桿子,會將他描述成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