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也先看來,脫脫不花唯一能做的,就是冒點風險,將大同周邊衛所劫掠搜刮一下,給各部族首領弄點好處,此次寇邊一事,也就算這麼完了。

然而他能想到的事情,對寇虜研究頗深的于謙而言,早在被皇帝任命為五十萬大軍總督之際,他就已經定好此次這一仗要怎麼打,該打誰?

也先,瓦剌部一代雄主馬哈木的孫子,此人不比他的祖輩要差到哪去。短時間內想要拿下此人和其麾下部族,絕非是件易事。

不過脫脫不花那邊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雖說相比也先的瓦剌部,脫脫不花此次帶來的精騎數量還要略勝一籌,不過真正屬於他的嫡系精騎,數量最多不超過一萬四千餘人,未曾超過麾下統帥精騎總數的一半。

多日來的小打小鬧,面對堅壁清野的大同城,各部族都有一定的傷亡。

不過這些不算太過重要。

打仗嘛,怎麼可能沒有傷亡?

讓這些部族首領無法忍受的是,在時間和人力雙雙浪費的情況下,此行竟然沒有太多收穫!

僅有的搜刮到的那一點,還不夠他們自己塞牙縫呢,怎麼可能分給下面的人。

然而,若是下面人得不到一點好處的話,那人心一旦散掉,隊伍可就不好帶了。

就這樣,大大小小的部族首領,天天去煩脫脫不花,讓他趕緊想出個傷亡少還收穫多的好主意。

在分配不均、隊伍不好帶的諸多壓力下,再加上這段時日以來,大同城內的明軍套路和騎步兵大體數量已經摸得差不多了,脫脫不花統帥的三萬三千精騎,兵分兩路,繞過大同城,開始劫掠周邊來不及撤走的衛所村莊。

然而他卻不知,這所有的一切,基本都在於謙的掌控之中。

透過多日來迷惑性的調兵遣將,刨除由駙馬都尉井源率領的六千精騎,宣大二城超過四分之三數量的騎兵,已是早早在大同城附近佈下了天羅地網。

只要脫脫不花膽敢興兵來犯,那等待此人的,便是數量和裝備更勝一籌的明軍精騎。

戰事的進展,也果真如於謙所料。

大汗脫脫不花,為了平息麾下諸部族首領的慾望,準備就在大同城的眼皮子底下強行擄掠一番。

就這樣,在明軍精騎緊追不捨的反常舉動下,圍攻大同城的脫脫不花部族,被刻意驅趕至奄遏下水湖的方向。

此地距離宣府至少有幾百裡地,想在短時間內爭取也先瓦剌部的支援,根本就沒那個可能。

長時間你追我趕的態勢下,雙方人馬,俱是精疲力盡。

而早早收到訊號的駙馬都尉井源,也是領著精氣神俱佳的六千精騎,擋在了脫脫不花逃離大明疆域深入草原腹地的正前方。

遇見這突如其來的伏兵,脫脫不花部族半數以上的人,頓時慌作一團。

戰鬥死拼,根本不存在的。

到了這個時候,各部族首領,哪還有心思聽從大汗脫脫不花的號令。

讓其他人給自己墊背,早早脫離明軍追擊重返草原腹地,盡最大可能儲存自身實力,這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就這樣,在總督于謙和眾將士盡心賣命的配合下,正統十四年,沒有了土木之變,迎來了奄遏下水大捷。